我國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2019年,產茶279.3萬噸。
然而,我國每年還要進口3-4萬噸紅茶。2019年,我國從印度進口了1.34萬噸紅茶,進口額3124.5萬美元,大約2.2億元。
國內大量庫存躺在倉庫,卻要從印度進口紅茶,這實在是……
- 01 -
印度本無茶葉
印度茶葉,是從英國繼承的。
17世紀,印度逐漸淪為英國殖民地。
也正是17世紀,中國茶葉出口超過絲綢和瓷器,成為中原王朝主要的出口收入。而20%以上的出口茶,都被英國人買走。
雖然花錢買茶比較敗家,且不符合強盜邏輯,但17世紀,國力強大,即使出現貿易逆差,英國也得老老實實花錢買茶。
賣茶躺著賺錢的日子,持續了200年。一直到鴉片戰爭,清朝戰敗。此時,茶葉出口佔了大清出口的90%以上,成為清朝的外匯支柱。
一場鴉片戰爭,讓英國看清了大清的戰鬥力。
英國覺得,從清朝手裡買茶,始終是要花錢的,索性把茶葉偷到殖民地印度去,讓印度奴隸來種。成本,給口飯吃就行,這比買茶葉賺多了。偷就偷,反正大清也打不過他。
於是,英國派園藝師羅伯特福瓊到東印度公司,再由東印度公司委派到中國,盜取茶苗和製茶技術。
1848年5月,羅伯特福瓊到達上海,花銀子收買了一個姓王的安徽茶商(明清兩朝,安徽人壟斷了中國茶產業鏈。安徽宏村,茶老闆家一套房,花了60萬兩白銀)
買通茶商後,羅伯特福瓊剃了個光頭,縫了個假辮子,學了幾句中國話,混在茶園隊伍中。到安徽休寧縣松蘿山的茶園,偷學制茶技術,並買了大量的茶苗和茶籽。
1849年,羅伯特福瓊將13000株茶苗和大量茶籽帶到了印度。
1851,羅伯特福瓊又來到中國,經上海去了武夷山,這回,他看上了正山小種。
1851年2月,羅伯特福瓊將23892株茶苗和1.7萬粒茶種裝船,並騙走了一個8人制茶團隊,經香港中轉,乘坐瑪麗伍德夫人號蒸汽船,3月中旬到達加爾各答。
這就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經濟盜竊案,始作俑者,正是英國人羅伯特福瓊。他帶走的,不僅是茶苗和製茶工藝,還有中國最大出口行業的全部核心機密。
20多年以後,他們在印度種出了大吉嶺紅茶。從此,中國壟斷茶葉的局面被打破。
1840年,清朝茶葉出口1.3萬噸。開放五口後,茶葉出口迅速增長,1870年,出口量達到了10萬噸。
然而,這不過是迴光返照。
由於印度茶葉流向市場,到1893年,印度茶葉出口,已經是中國的3倍。到1921年,中國茶葉出口世界佔比跌到8.79%,已經跌出了一流茶葉大國。
從此,世界茶葉供應鏈,在英國的主導下,繞開了中國,向印度靠攏。
中國茶葉,輸在哪裡?
很多人好奇:英國人偷走中國茶葉,但中國仍然有茶園,你種茶,我也種茶。為何相比印度茶葉,中國茶葉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中國茶葉衰落,本質上是中英兩國生產力的差別,而不是中國茶葉與印度茶葉簡單的對比。
印度茶葉,一開始就在英國的扶持下,使用機械化生產。到19世紀中後期,印度已經出現了規模千人的茶廠。
相比中國傳統手工製茶,機械化最大的優點是:攤薄了成本。
就像一公斤茶葉,假如機械化製茶成本13塊錢,而手工製茶成本要30塊。
機械化茶賣25塊都有得賺,別人的售價比你的成本還便宜,這就叫生產力形成了代差,競爭力完全不在同一個水平。
19世紀末,國內《申報》等媒體,感覺到印度茶葉的威脅,呼籲國內機械化製茶,免得中國茶葉落後印度。
中國民間,就有人效仿英國殖民地茶園,建造的機械化茶廠。
然而,幾個有識之士的拼搏,豈能挽救得了一個時代的落後。個人之力,怎能扶大廈將傾。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根本不具備工業化茶廠的條件。
一塊鋼鐵,一個螺絲釘,都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力。鋼鐵、機器,都不會從天而降。要麼,只能花大價錢從國外購買落後的(大清就是這麼幹的)。
要麼一代人吃幾代人的苦,做紡織業起家,積累了資本,然後做輕工業,進一步積累,有了錢買工業裝置,自己生產。重工業、輕工業都吃透了,才能衝刺尖端產業(近40年,是這麼幹的)。
然而,當時的大清,鋼產量實在感人,就連鐵路,都是用木材鋪好,騾馬拉著車廂在上面奔跑。
一個國家,要用鋼鐵的地方太多,根本輪不到茶產業。這就決定了,縱然民間製茶想要團結起來,但沒技術、沒資金,沒有管理經驗的中國茶葉,結果只能是:一腔熱情獻給茶產業,收貨一堆失敗的經驗。
總之,在愛喝茶的英國人完成工業革命,並把茶葉盜出中國後。生產力水平低的中國茶葉,就註定了落後。
直到今天,印度完完全全地繼承了英國留下的老底,在國際市場,印度茶對中國茶仍然有很大的優勢。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資料:2020年,我國紅茶內銷均價159.09元/公斤,紅茶出口均價12美元/公斤。
而去年,紅茶進口均價3.6美元/公斤。
我國紅茶,比國際市場的紅茶貴了很多。雖然喝茶的人看不上印度茶,但生產必定會考慮到成本。
而生產生活中,新式茶飲等飲料中也需要紅茶,這些茶葉,選擇從國外進口,價效比更高。
中國從印度進口紅茶,剖析背後的經濟鏈就會發現,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
然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中國茶葉的貶低,並不會因此停止!
- 02 -
一種飲料,一種文化
我國每年還要從印度進口商萬噸便宜的紅茶,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也是印度機械化製茶的強大之處。
但中國茶葉,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國茶與印度茶,文化與飲料,二者毫無可比性。拿中國茶葉與印度茶葉相比,就像葡萄酒與葡萄汁做對比。
中國茶,講究慢工出細活
相比印度的機械化、規模化的工業紅茶。
我國茶葉,擇嫩採摘,4萬個芽頭制一斤西湖龍井,7萬個芽頭炒一斤正山小種。普洱茶,也講究一芽兩葉三葉的擇嫩採摘。
製茶,相比機械化,我國茶葉講究古法制造工藝。製茶老師傅雙手揉出來的味道,跟冰冷的機器炒出來的味道,不是一樣的口味。
泡茶,口渴時候,一杯淡茶下肚,解渴又舒服。但最迷人的,還是名優茶。三杯兩盞,小壺沖泡,輕嗅茶的香,品味茶的湯,體驗茶的韻,享受泡茶喝茶的愜意。
我國茶葉,從相約茶山,到古法制造,再到靜靜品茶。喜歡中國茶的人,定能體會到這其中的美。
茶道,中國茶的靈魂
茶,人生草木間,對國人而言,早已不是一杯普通的飲料。
茶葉起源於中國,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哲學觀、生活方式,都已經融在一杯茶。
勞累之時一杯茶,喝的是解渴。閒來無事一盞茶,喝的是健康。有茶相伴的日子,追尋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人獨飲,品的是心靜。三五好友,說茶論道,喝的是一種友情。
手捧一盞清茶,回首過去。品味一盞茶,活在當下。
回望歷史,唐代煎茶,宋人點茶,明清沖泡。今天,當代人玩的是茶道,可曾想過,百餘年後,子孫後代又如何玩茶?
想到這裡,中國茶道,豈是一個人生如茶,苦盡甘來,抑或拿起放下的格局,所能比擬的。
寫在最後:
世界第一產茶大國,每年要從印度進口萬噸紅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以此證明中國茶葉不如印度。
其實,這只是正常的市場現象。無非是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更大的收益。與外國的服裝品牌,從中國進貨,換個標就當國產是一樣的道理。
看待茶也好,看待別的問題也罷。不能以偏概全,應理清楚背後的時代原因和經濟鏈。然而,對茶對事,自然會多一份理解,多一絲包容。
中國茶真正的美,在於文化
近代以來,由於國家衰落,茶葉出口銳減,被偷出中國。甚至20世紀初,還有西方學者因為印度茶葉崛起,炮製了茶葉起源於印度的荒謬學說。
茶葉,因國家羸弱而衰,也必將因國家復興而強勢復興。
正如1972年,鷹醬家大統領訪問中國,國人用茶接待了他,他後來在《領袖們》裡說:
這(喝茶的方式)表明中國人對他們的文化和哲學的絕對優勢堅信不疑,憑藉這一優勢,他們總有一天會戰勝我們和其他人。
中國茶葉,不是從印度進口萬噸紅茶,就要邯鄲學步推廣機械化(出口茶可以機械化,傳統名優茶定要持本守真)。
中國茶葉復興,不是學印度機械化、學阿貓阿狗。而是把曾經失去的文化自信,重新刻回自己的骨子裡。
別人可以偷走中國的茶樹和製茶工藝,但絕偷不走刻在骨子裡的茶文化。
這才是中國茶葉真正的魅力,也是吸引無數人為之陶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