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式捶打到全自動榨油機,他的榨油小作坊榨出致富大門路
10月,油茶迎來了豐收,不少鄉鄰都會來找盧術根(左)預約榨油加工。
10月18日清晨,一聲雞鳴喚醒了山鄉村落,晨霧飄渺中,村口柿子樹如同掛起了紅燈籠。深秋一到,盧術根就開始計算自家榨油作坊開榨的日子。
每年霜降節氣前後,農村的榨油作坊就開張了,那濃郁的香氣,和著村民豐收的喜悅,久久飄蕩在整條街上。盧術根今年59歲,家住鎮頭鎮,1983年他就開始榨茶油,從老式捶打到全自動榨油機,他見證了這一傳統手藝的發展,更見證了人們挑著一桶桶茶油走向美好生活。那橙黃的色澤,是幸福,是喜悅,是歲月流金。
文/圖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玲彭紅霞
開榨
21歲學手藝,在老家廳屋開始榨茶油
老人都說“家有一臺榨,子孫不怕”
“盧師傅……”10月18日,一輛摩托車停在了盧術根家門口,有鄉鄰高聲打著招呼說:“我家茶籽今年豐收啊!”這是向其預約榨油加工的意思,盧術根則回應到“好咧,只管過來”。每年榨油,似乎都是在鄉鄰們熱鬧的招呼聲中開始的。
盧術根老家在鎮頭鎮土橋村,1982年,在看到村民們在村上唯一一家榨油作坊前排隊的情景時,嗅到了商機。他向親戚借了3000多元,去株洲買了一臺烘乾機、一臺榨油機,安置在自家祖屋大廳,開始榨油。
盧術根對榨油作坊進行了改造,每批次茶油的色澤、透明度、氣味等,均符合國家標準油茶籽油食用標準。
“這是一門傳統工藝,我也是臨時向當地老師傅學的。”盧術根說,土法榨茶油的步驟複雜,包括曬籽、烘乾、碾粉、蒸粉、踩餅、上榨、壓榨、過濾、接油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經驗和手藝相互配合。
如烘烤,烘的時間短了,茶籽水分多,烘的時間長了,茶籽容易焦;蒸茶粉時,溫度和火候也要恰到好處;壓餅的時候,餅太厚了會影響出油率,太薄了則藏在槽裡榨不幹;將茶餅放進榨槽後,還需要用刀具調整好箍子間距,以便更好地傳導壓力,提高出油率。
那時的榨油場景盧術根至今仍記得——在佔地70平方米的作坊裡,四下都是人,耳邊是柴油發電機轟隆隆的聲響,榨油機上的捶打器發出“哐當——哐當——”的聲音,一點點擠壓著油茶餅。先是金黃色的茶油一滴滴掉落,隨後是越來越多的油滴形成一條條金色絲線,再慢慢形成潺潺的“流水”,從榨槽的下方流淌而出,濃郁的茶油香瞬間鑽進人的肺腑。
老人們都說“家有一臺榨,子孫都不怕”。盧術根開榨的第一年掙了12000多元;第二年,他掙了20000多元。在當時做一天工才5毛錢的年代,盧術根成為了當地的“萬元戶”。
“苦了很久!是榨油作坊養活了我們一家十口人。”盧術根回憶說,他家有四兄弟,他是老大,弟弟們當時還在讀書;上面有三個老人,爺爺身體不太好;他自己一家四口,兩個孩子嗷嗷待哺。如果沒有榨油作坊,家裡將舉步維艱。
依靠油茶,他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
出油
傳統技術遭遇困境,及時調整經營
“我不放棄,是油茶成就了的人生價值”
一場寒流之後,天氣越來越冷。從空中俯瞰,漫天遍野的油茶林在鎮頭鎮的山頭延伸,每一寸綠色下面,都垂墜著金色的果實。人們開始揹著簍子穿梭在油茶林間採摘油茶果。10月農民們的笑臉,是對豐收季最美的表達。
盧術根榨油的第9年後,村裡的榨油作坊慢慢多了起來,他便擴大生產規模,投資10餘萬元購置了5臺榨油機,將自家作坊搬到了集鎮上,和弟弟一起經營。此後,他還在株洲開了一家分店,又經營了5年。2013年,他回老家建房,這才結束了外地的榨油生意。
“這些年,傳統榨油麵臨著新的挑戰。”盧術根說。榨油是個辛苦活,農村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沒有多少新人願意接手;同時,因為商鋪裡成品油多,人們加工榨油的需求減少。
面對這一現實,盧術根開始思考榨油坊的未來,是關閉榨油坊另作他想,還是繼續經營呢?最終,他還是捨不得拋棄這一傳統產業,決定調整自己的經營方案,在承接加工榨油業務的同時,也購置油茶果,現榨現賣。
為確保出油率和出油品質,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挑選油茶果時,要先看外表,外表發亮且沒有蟲眼是上品;再看果粒,果粒飽滿沒有癟陷的是上品;隨後看果肉,肉質呈黃色的是上品,黃色中帶點粉色的是上品中的上品。如果果肉小,肉質呈白色,這種茶籽質量差,出油率低。
現榨茶油為盧術根的作坊帶來了生機。為迎合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要,提高傳統榨油行業的品質,盧術根去現代化企業調研取經,回來後他花了10餘萬元自制了一套“自動篩選機”,能自動將空殼、肉小、黴變的油茶果篩選出來,確保所榨的每一顆油茶果的品質佳。
“決定了就要好好做,不能辜負這一傳統產業。”盧術根說,他從不在同行面前吝嗇分享自己的經驗,甚至還會半夜跑出去幫別人解決問題、修理機器,鄉鄰都很認可他,他對此亦是很感恩,“是油茶成就了我的人生價值。”
挑擔
推動綠色產業,帶動鄉鄰致富
“我59歲了,還想為家鄉做點事”
又是一年豐收到,鎮頭鎮家家戶戶開始晾曬油茶果,屋簷下的老人們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幫著挑揀、篩選油茶果。鎮頭鎮是瀏陽油茶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茶林廣、油品好、產業鏈全,鄉鎮正在高標準、高水平建設“油茶小鎮”。盧術根意識到,自己的榨油作坊也將迎來新的發展。
“從2019年開始,我的榨油作坊就開始提質改造。”盧術根說。走進他的位於鎮頭鎮金田村向陽組的新榨油坊,和以往老屋、老機器、老作坊的場景不同,眼前窗明几淨,牆上懸掛著“從業人員健康衛生管理制度”“生產工藝過程管理制度”“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等標識,生產場所規範有序。根據工藝流程,獨立設定了原材料處理區、預處理區、壓榨區、灌裝區和成品存放區,確保了油茶分選、烘乾、粉碎、蒸胚、制餅、壓榨、過濾等工藝,每一步都乾淨衛生。
走進壓榨區,六臺豎式的壓榨機成列整齊擺放。榨油已經從純手工時代發展到全自動時代,盧術根的篩選機一天可以篩選40噸油茶果;只需4個小時,烘乾機就可以烘乾1噸油茶果;粉碎機可以一次粉碎1噸油茶籽,只需40分鐘,更別說做餅、榨油,作坊日出油900公斤,還供不應求。如今盧術根還註冊了商標,每批次茶油過濾後進行委託檢測,其色澤、透明度、氣味等,均符合國家標準油茶籽油食用標準。
“你聞聞這茶油香。”盧術根將成品油拿出來,一掀開蓋子,那特有的香味飄散而出,這一綠色產品是傳統、珍貴的榨油工藝對人們無私的饋贈,讓一代代人從中汲取營養,繁衍生息。
“我59歲了,還想為家鄉做點事。”盧術根說,油茶是個好東西,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還能帶動鄉鄰致富,如今鄉村振興正當時,他還有新的責任和使命!
將家庭式作坊進行改造,盧術根已經走在了前面,既提高了出油品質,又順應人們健康生活的需要,同時他還幫助村民改造油茶林,發展林下經濟。去年他帶領貧困戶種植了350畝西瓜,發放工資28萬元。今年,他又種了280畝紅薯,如今紅薯和油茶都在10月迎來了豐收,那橙黃、澈亮的茶油,和越過越好的日子一般,金燦燦的。
來源:瀏陽日報
【來源:瀏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