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是我國古老的糧食兼飼料作物之一,迄今已有5000年的栽培歷史,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國大麥(青稞)卻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這種背景下,對大麥進行遺傳育種研究就有著重要意義。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在四川就有這樣一位教授,他從事大麥(青稞)研究已逾25年,科研足跡遍及四川以及青藏高原等多個地區,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研究成果真正惠及到人們的生活中。他就是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學系教授馮宗雲。
馮宗雲,1963年生,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作物遺傳育種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大麥青稞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站長。大麥課題組負責人,四川省大麥學科帶頭人。1999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評為優秀科技副縣長。
結緣大麥,艱難科研
1982年,高中畢業後的馮宗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四川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四川農業大學),1994年7月起,他開始擔任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學系教師。彼時,學校從事大麥(青稞)遺傳育種研究的老師青黃不接,在時任農學院院長榮廷昭院士的建議下,馮宗雲勇擔重任,自1995年起一直從事大麥(青稞)遺傳育種等研究工作,20多年來從未動搖。
20世紀90年代,國家對於大麥(青稞)的遺傳育種研究支援力度較小。在資金週轉不開的情況下,馮宗雲毫不猶豫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分工資用於科研探索,支付土地租金及勞務費。十幾年在艱難的科研環境中不懈攻關,直至2007年他成功申請到國家原農業部行業科技專項基金專案“西南地區飼料和啤酒大麥與青稞品種篩選及生產技術研究”之後才得以好轉。
攻堅克難,碩果累累
四川省是我國大麥(青稞)主產區之一,但四川大麥卻存在著以下問題:品種單一且種植時間長,退化嚴重;產量低,抗病性及品質差;栽培技術不配套,生產不規範,產品不專用。因此,選育和推廣高產抗病早熟優質大麥新品種迫在眉睫。
從2008年至今,馮宗雲一直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基地建設專案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大麥青稞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站長。在這一階段,他深入到大麥(青稞)生產一線,認真調查分析了四川省大麥(青稞)生產及需求情況,開展了新品種選育研究,採用系統育種及雜交育種方法,主持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及廣適大麥新品種2個,於2011年通過了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合作選育1個。
在潛心開展科學實驗的同時,馮宗雲十分重視把科研成果儘快應用到生產中。特別是由他主持選育的“川農飼麥1號”大麥新品種已成為四川省大麥主產區主栽品種,約佔全省大麥面積的80%以上,增產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突出,經專家鑑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獲2014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面對接踵而來的榮譽,馮宗雲內心充滿了感慨:“其實對於小宗作物而言,能得到三等獎已經相當不容易了,我們所優選的品種具有高產、品質好、抗性好、使用範圍和推廣範圍廣等一系列特點。而其關鍵技術整合,在西南地區都是領先的,目前相關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和美國康奈爾大學著名小麥育種家Mark Earl Sorrells教授在國際會議上合影
心繫藏區,科技脫貧
一直以來,青稞在藏族人民的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其實,裸大麥,就是不帶稃的大麥,在青藏高原地區是主要的糧食,藏區稱為青稞,而我們平時說的大麥,是指有稃的皮大麥。”馮宗雲介紹說。
受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制約,青稞糧草的生產是農牧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經濟收入的基礎。由於青稞是小宗作物品種,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發展緩慢,產品單一、產量低、效益低,嚴重影響了農牧民種植積極性,制約著青稞產業的發展。
從2011年開始,馮宗雲就在科技助力精準扶貧、脫貧的道路上竭心盡力,不斷前行。每年,他都會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前往西藏等藏區進行青稞的生產示範與技術普及。青藏高原氧氣稀薄、路況險惡,但是多年來馮宗雲和研究團隊從未想過放棄。
透過馮宗雲與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他們在當地開展了線上、線下培訓,迄今為止,已有近千人次得到了團隊所提供的科普服務。此外,馮宗雲還在國家人社部的支援下培養了藏族特殊人才6名。
透過努力,馮宗雲近三年在四川、雲南等冬閒田較多的稻(菸草、玉米)麥輪作區推廣飼用大麥籽粒及青飼(貯)生產關鍵技術整合體系,佔全省飼用大麥面積的80%以上。至2019年累計面積達16.8萬公頃(hm2),創經濟效益為10.04億元,大幅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施用,實現了大麥生產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為四川省深度貧困縣的精準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小宗作物,大有作為。馮宗雲始終希望自己能夠將大麥(青稞)遺傳育種這項科研工作一代代傳承下去。
作為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學系教師,馮宗雲還先後承擔了“遺傳學”“生物統計學”“作(植)物育種學”“生物技術”等課程的教學,20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教學崗位上,一刻都未曾鬆懈。迄今為止,馮宗雲已成功培養畢業5名博士,44名碩士,在讀博士生4名(其中國外學生2名)、在讀碩士生7名,畢業的2名青稞博士(含1名藏族女博士)分別被聘為研究員、副研究員,並已成為藏區青稞研究專家,1名年輕研究員已成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大麥青稞研究專家,為本領域輸送了大量新生科研力量。
展望未來,馮宗雲希望能夠透過自己團隊的研究力量成立四川省雜糧作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為四川農業大學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站穩腳跟。目標已定,相信馮宗雲能夠一如既往地堅定前行,在科研之樹上掛滿碩果,在祖國大地上迎來豐收。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四川農業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源:科學中國人、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