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資12億,歷時4年,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建成
▲ 建設中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來源:新華網
10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已於10月17日透過效能工藝驗收,這標誌著LHAASO已經建成,並正式進入科學執行階段。預計今年年底,LHAASO將完成國家驗收所需程式。LHAASO以探索高能宇宙線起源以及相關的宇宙演化、高能天體演化和暗物質研究為核心科學目標,於2015年12月31日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立項。
LHAASO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曹臻告訴《中國科學報》,目前,LHAASO已經正式開始科學執行,每天可以積累1.7億個超高能宇宙線事例和20多億個甚高能宇宙線事例。
——中國科學報
2、20億年前玄武岩揭示月球演化奧秘
▲ 嫦娥五號月壤樣品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科技攝影聯盟
月幔到底有多幹?月球上火山活動何時停止?曾經的岩漿活動如何維持?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給出答案。
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釋出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地質地球所與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一類新的月海玄武岩,月球最“年輕”玄武岩年齡為20億年,其晚期岩漿活動的源區並不富集放射性元素,並且月幔源區幾乎沒有水。相關研究成果透過三篇《自然》論文和一篇《國家科學評論》論文線上發表。這是首批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獨立完成的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充分彰顯出中國科學家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
——科技日報
3、科學家測得X射線暴溫區關鍵(α,p)反應率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與合作者,透過實驗首次得到了X射線暴溫度區間的22Mg(α,p)25Al天體反應率,為深入理解X射線暴的光變曲線和X射線雙星系統的天體物理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資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該研究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導,聯合日本東京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義大利INFN實驗室等單位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和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的支援。
——中國科學報
4、天文學家發現來自未知恆星的射電訊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來自未知恆星的射電訊號,這表明可能它們周圍有未被發現的行星存在。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射電訊號一般是太陽系行星與太陽風的磁場相互作用時才會產生,因此當他們第一次發現來自太陽系外19顆古老且磁場不活躍的紅矮星仍然在發射射電訊號時,就開始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其中4顆紅矮星周圍可能有行星環繞。
——新華網
5、西班牙科學家透過大腦植入電極技術讓一名盲人成功識別形狀和文字
根據西班牙《國家報》當地時間10月19日的報道,一項為盲人恢復部分視力的系統實驗近日在一名57歲的西班牙盲人婦女身上取得成效。藉助這一系統,這名婦女能夠識別物體形狀和部分文字。這一系統由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區埃爾切市米格爾·埃爾南德斯大學的科學家設計,該系統透過在大腦負責視覺的區域植入電極,使盲人能夠識別形狀和部分文字。這也是該技術首次試驗於盲人群體,研究人員目前仍在招募志願者以試驗這一技術。
這項技術的關鍵在於將微型電極板植入盲人大腦負責視覺的區域,並透過人造視網膜將光對人眼的作用轉化為電的作用,從而啟用大腦中的視覺功能。該技術與利用光遺傳學等現有的透過光技術恢復部分視力的方法有所不同,實驗過程中盲人的眼中未接收到任何光亮。
——央視新聞客戶端
6、新研究觀測到活躍黑洞的熱氣體演化細節
▲ Nest200047系統中心活動超大質量黑洞的熱氣體。圖片來源: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觀察到來自活躍黑洞的熱氣體的演化細節。這些結構讓人強烈地聯想到火山噴發產生的煙霧流。此類黑洞的活動對星系演化和黑洞所在的星系際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相關結論發表在10月18日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Nest200047系統(約2億光年以外,由大約20個星系組成)。這個系統的中央星系有一個活躍的黑洞,研究人員在黑洞周圍觀察到了許多年齡不同的氣泡、磁場周圍絲狀結構和一些粒子。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