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認識的開端: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天象觀測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在古老的中國人看來,整個宇宙,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不過是一個混沌的類似於雞蛋的東西,盤古生在其中,創造了人類文明。當然,除了這種“混天說”,早期中國人還提出了關於世界的“蓋天說”,即“天圓地方說”。“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天地宛如一座頂部為圓形的涼亭。
當然,受科技水平和自身居住環境的限制,早期中國人對世界的這些認知基本上都是透過“看天”的活動得來的,且僅僅侷限在他們所能看到的地球上。同樣,西方人最開始對宇宙的認知也侷限在自身生活的世界——地球上。他們把高山大海當作宇宙的盡頭,認為高山圍起了大地,而天空高高地懸掛在高山之上。每天,太陽會橫穿過天空,並在夜晚來臨時潛人地下隧道,等第二天又重新從東方升起。
“千午卜,扶,奏丘,日南,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上的這段記錄,描述了人們根據太陽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天氣的情景。實際上,在經歷了不斷抬頭望天、看星星,以及對自身生存的世界的諸多猜測之後,人們逐漸發現了天象(泛指各種天文現象)跟地球上的氣象(發生在天空中的風、雲、雨、雪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密切相關,而氣象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和季節變換。於是,有意識地觀察和認識天象。 以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和生活,就成了早期人類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而這,也成了人類認識宇宙的開端。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距今多年的戰國古書《鵬冠子》中的這段內容,描述了人們根據黃昏時分觀測到的北斗七星的位置來判斷季節的情況。實際上,經過不斷觀測天象,人們逐漸從日月星辰的升降隱現中總結出了日、月、年的概念,並由此制定出了簡單的歷法。據記載,中國在殷商時期就制定出了陰陽曆,年有平年、閏年之分,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閏月置於年終,稱十三月。但在甲骨卜辭中還偶有十四月甚至十五月出現,這說明當時人們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年月之間的長度關係。此外,古埃及人很早就意識到了季節的變換,並有專門的人負責觀測天象。經過長期的觀測,古埃及人產生了“季節”的概念,把一年定為365天。我們現在用的陽曆,就來源於古埃及的歷法。
就這樣,立足於農業生產和生活,人們開始了天象觀測活動,並根據天象逐漸總結制定出了系統的歷法。而這些天象觀測,無疑為人類認識宇宙打開了大門。接下來,在繼續觀測天象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了天體(宇宙中各種實體如恆星、行星的統稱)執行的規律,並開始有意識地研究這些規律從而重新認識自身生存的世界。
——《時間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