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書中要常懷對孩子的溫情、對人性的尊重,教師要善於讀書,不斷積累、錘鍊,更要在實踐中打量文字,打量孩子。今天,小編就與您分享一些讀書和教育感悟,相信您讀完後也將深受啟發。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乎是發展知識上的鑑賞力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有教養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
1.總得有人去擦星星,即使你不見得就能擦亮星星,但對星星而言,這種被愛的溫暖,還是可貴的。
2.我還是相信,生活並非命運,我們可以懷著一顆偉大的心,做細小的事情,用自己的愛和關懷,給鄉村更多教育的善意。
3.夜是靜的,我與書之間,只存在一種微微的溫良之意,執卷在手,彷彿握住全部的自己……我一向認為想要堅持長時段的個人化閱讀,一定要保持必要的孤獨。
4.我最開心的就是發現推薦的某本書恰好與某位老師“尺碼相同”。我願意他們的心中更多一份溫情,而不是堅硬;更多一份明朗,而不是灰暗;更多一份自由,而不是束縛;更多一份美好,而不是世故。
5.教學不是教孩子對與錯的二分法,而是如何啟動孩子思維的過程。只要孩子的解釋有趣,即表示他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了,答對答錯也不重要了不是嗎?面對錯誤,我們是不是要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呢?
6.藝術真的就是生活,學藝術不是要成名成家,而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多一雙審美的眼睛,多一顆善感的心,讓我們普通的際遇、平常的日子也能過出浪漫和快樂。
7.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建設一所更好的學校,而是要為兒童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有這樣的觀念引導,對孩子的愛與尊重,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了。
8.於永正老師有句名言“蹲下來看孩子”。這個蹲字,不僅僅是要求教師身體蹲下來,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要“轉換視角”,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
9.就物質而言,孩子們的需要的確很多樣,小至文具、書本,大至寬敞校舍,舉不勝舉。但就內心而言,孩子有一個“最需要”,並且是共同的——就是“關懷”。
10.我們沒有理由不對鄉村文化與教育繼續抱持樂觀的期待與良好的信心。這是勇氣,也是善意,真正的教育者的勇氣和人之為人的善意。
11.聆聽文字內部的聲音,正是用一雙孩子的眼睛,天真地、充滿好奇和新鮮地去打量文字,去打量我們的孩子,去打量這個世界——當你聽到了那個對你們是必然的聲音時,想必你也就掌握了屬於你們的適宜的教與學。
12.教育應該給孩子追求幸福的勇氣,而不是在指責中使他過早就適應這個社會,上不上路子,在未來的世界裡,大概還應由孩子自己說了算。
13.學習不是終點,而是旅程。任何一位導師或長者,需要告訴孩子們的是:生命旅途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為自己。無論飛行還是學習,我們最不能做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追逐中迷失自己。任何事情,如果盡力而為了,從整個人生來說,就不會是失敗的。
14.我閱讀洛克,並不是要在關於他的學問上達到完善的程度,而是“開放和安置”自己的心,回頭去看,約翰·洛克這位“受過訓練的學者”“專心追求過真理的人”,確確實實震撼過我,教育過我,鼓舞過我,讓我的心得到開放和安置。
15.“教書”一事,往小處說,無非是萬千職業裡的一種,到底不過是自己餬口之行;往大處說,且不談經國之大業,至少對每個孩子,那幾乎就是“命運”般的投入。
16.平凡如我,一天天教書,一天天讀書,或許是唯一行得通、靠得住的自己救自己。
17.我相信,只要大家有心,播下圖畫書這顆“幸福的種子”,細心栽培,不停頓地一直念下去,總有一天,孩子也好,大人也好,他們將共有一棵參天的樹,回頭望望,在這樹下,我們一起走過的是屬於彼此生命最好的時光。
18.美國詩人弗羅斯特說:“閱讀,讓我們成為移民。”如果閱讀不能讓孩子去往更遠的世界,讓孩子們生長靈性,提升智慧,那只是死讀書,讀死書,實在令人遺憾。事實上,閱讀是教育的靈魂,追尋有智慧的閱讀,也就是追尋有智慧的教育,而有智慧的教育,才會帶來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
19.大家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推薦的任何一份書單。我覺得書單最好的意義就在於它是一條線索,你可以順著這條線索往裡面去探索一番。那個書單本身,無論講得多麼高,你都可以放諸自己的眼光來看。
20.我們對世界還有夢想嗎?我們對未來還有夢想嗎?我們對自己還有夢想嗎?當有一天我們能夠把這樣的問題硬生生地問給自己的時候,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想一想,不要輕易地放過去。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