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屏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藝精品,即有底座而不能摺疊的屏風。中國古代常用它作為主要座位後的屏障,藉以顯示其高貴和尊嚴。它融實用性、欣賞性於一體,既有實用價值,又賦予屏風以新的美學內涵,絕對是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手工藝精品。
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了一件玉屏風,為東漢時期器物,現藏定州博物館。通高16.9釐米、最寬15.6釐米。由4件乳黃色和褐色玉雕琢而成,由兩側支架座及中間上下兩層雕刻玉片組成。
玉料呈黃綠色,區域性有灰白色浸蝕。器由扁平且鏤雕各式紋圖的兩個支架和兩塊屏板卯合而成。兩塊屏板兩端各有一長方形扁榫,榫端各有一圓形穿孔,兩個相連的圓璧內各透雕一龍,纏繞於圓璧正中的長方形孔中。中央兩屏片有榫可插入兩側支架的孔內,上層玉屏片正中透雕神話“東王公”的形象,盤膝高坐。左右兩邊透雕一個跪著的一女子,周圍透雕鳳、鳥、麒麟、鴨、獸等形象。下層玉片正中透雕一婦人形象應是“西王母”,頭部兩側日月相照,似乎象徵著西王母與日月同存,兩側各跪一婦人,四周透雕龜、蛇、熊等形象。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使用新疆和田玉雕制,採用了透雕、鏤刻等多種琢玉技藝,人物、動物還加飾了淺刻線。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全屏雕神話故事,正與漢畫像藝術的題材相似,形象組合不受時空、環境的制約,手法頗為自由。整個畫面神采飛動,超世脫俗,表現為一種特有的浪漫主義遺風。
東漢鏤雕東王公西王母紋玉座屏上的圖案,雖屬神話內容,但它是玉器中將人物、景物、動物組合在一起的最早實物,也是塑造最早的群像,這可能受到東漢石刻的影響,在玉器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美術史上也有一定的價值。
此器為迄今所見最早,且為漢代玉器中唯一一件玉座屏,屏風至遲是在西漢時期出現,玉屏風和座屏也常見於記載,但出土的僅此一件。 其上所飾的紋飾為迄今所見物種最多和飾有東王公、西王母像者,在玉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013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絡刪除)
記者:楊曉君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