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能夠從一種普通的哺乳動物進化成為現在這樣的“文明主宰”,學界的看法是多種多樣的。一些研究者認為,直立行走可能是人類在自然中獲得生存優勢的關鍵之一。在單純使用後肢行走之後,人類的視野明顯因為直立而開闊了許多,能夠利用自己本來就優秀的視力去發現遠處的獵物,或者是看到潛藏的危險。
因此就連古人也明白“站得高看得遠”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的確,在地球上,高度和許許多多的現象都有關係,而我們一般將海平面作為基準,將陸地的高度以“海拔”來進行計算。
一個地方的海拔高度能夠影響氣候,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的動植物、空氣和溫度都各有不同。其中大氣壓也是海拔高度會影響的事物之一。隨著海拔的升高,大氣壓也會越來越低,因為這裡的空氣越來越稀薄了。
而到了海面以下的地方,人們要承受的就不止是大氣的壓力,還有海水的壓力了。水的密度明顯是比空氣更大的,因此海洋中的壓力變化也比陸地上的大氣壓變化要更加明顯。在人類探索海洋的過程中,海底的水壓就是一個困擾我們多年的阻礙。那麼,人類是怎麼去克服這個難關的?
人類的海底探索方式
在工業時代之前,人類只能夠不借助任何其他的工具去“潛水”,這樣能夠潛水的時間和深度都非常有限。上個世紀初,現代的潛艇被髮明瞭出來,人們能夠藉助這種工具來進入海底,近距離觀察那個神秘、多彩的世界。
地球海洋的最深處是馬裡亞納海溝,其最深處大約有11千米,能夠裝下一整個珠穆朗瑪峰。如今人類已經能夠來到海底八千米以上的地方,這裡也基本上是生物圈的“極限”了。生命竟然能夠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存在,不得不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潛水艇一般採用了流線型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水流的阻力,一方面則是為了抵抗海底強大的水壓。畢竟鋼鐵能夠承受強大的壓力,人的身體卻不像是那些深海的魚類一樣能夠調節體內外的水壓。
不過,即使是各種堅硬的無機物材料也會有自己承受的極限,我們能不能夠知道這些堅硬材料在遭遇強大壓力之後會怎麼樣?我們在陸地上分割這些材料時候往往會將其粉碎,那麼這些材料在海底會不會也被壓碎呢?
堅硬的材料——花崗岩
在各種能夠從大自然中直接獲取的材料中,花崗岩是其中很堅硬的一種。花崗岩可以算得上是我們大陸的基本構成成分,用一個比喻來說,就好像是我們腳下的大地的“骨頭”。這種岩石主要由石英、鉀長石和斜長石等礦物構成,那麼它是怎麼形成呢?
這個問題在過去曾經引起過諸多爭論,但現在的地質學界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那就是花崗岩會是由地殼中的各種不同成分的岩石共同形成的,這個過程被稱為“熔融固”。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花崗岩的具體成分來判斷某一地區的岩石分佈和種類。
人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這種石材了。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硬的天然建築材料,其肖氏硬度大於70,能夠承受的壓力達到了每平方釐米1000~3000公斤。在經過打磨之後,花崗石會呈現出美麗、溫潤的色澤,而且顏色和花紋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歷來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在現代,因為打磨、切割技術的進步,花崗石開始更多地被人們所重視,相對於其他的人工合成材料來說,花崗石几乎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造成汙染,而且儲量極為豐富,是一種相當理想的建築材料。
將花崗岩扔進太平洋會怎麼樣?
我國古代有一個“自相矛盾”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販賣武器的人,宣稱自己的矛可以穿透在所有的物品,而自己的盾可以抵擋一切攻擊。於是有人問:“如果用你的矛去攻擊的你盾,結果會怎麼樣?”這個人就啞口無言了。
相信很多人在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好奇,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最後“矛”和“盾”到底是誰贏了?儘管我們沒有辦法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局,但我們卻能夠得知“花崗岩投入太平洋中”是什麼樣的結局,因為我們可以透過各種資料來進行推測和計算。
我們先來看看太平洋的深度吧。太平洋是世界上最為廣闊的大洋,它的平均深度是3957米,而太平洋的最深處當然是馬裡亞納海溝,這裡的最深處是11034米。當然,如果將一塊花崗岩投入太平洋中,那麼它很可能會被洋流沖走,最後的落點也很難預料。
我們在這裡不考慮現實的因素,只看“理想”的實驗狀態,那麼密度遠遠大於海水的花崗岩必定會不斷下沉,最後來到最深處,也就是馬裡亞納海溝的萬米深處。
我們先來計算一下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海水壓強。根據通用的壓強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知道p=ρgh,得出海底11000米深處的壓強大約是1.1億帕。這個壓強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每平方米會受到1.1億牛的壓力,根據地球的重力換算成公斤,大約是一萬多噸。
很明顯,花崗岩是無法承受如此強大的壓力的,那麼這塊花崗岩會在海底壓碎嗎?答案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那就是不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為什麼海底的花崗岩不會碎?
如果花崗岩只要是受到了海水的壓力就會破碎,那麼海底也就不存在岩石的“底部”了,很顯然這種事情並沒有發生。那麼,到底這塊沉入了一萬多米的海底的岩石身上會發生什麼?答案是它很有可能會被“壓縮”!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一塊密度大、質地堅硬的石頭怎麼可能像是海綿一樣被壓縮呢?其實這並非不可能,因為海水的壓力不是施加在花崗岩的某一個點上,而是均勻地包圍著整塊岩石。因為各處受到的壓力是一樣的,所以岩石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形狀。
我們在敲擊雞蛋殼的時候就會發現,蛋殼明明是非常脆弱的東西,但是如果從各個面去均勻地施力,那麼蛋殼能夠承受的力也很大。
因此,花崗岩被扔到太平洋後不會破碎,最多是在巨大壓強的擠壓下,質地變得更加緊密,然後沉到海底,最後在漫長的地質變遷中回到地殼本身去,重新成為地球的“骨骼”的一部分。但是人類製造的另一些材料可能就沒有這麼好運了,只要本身有薄弱的地方,那麼很有可能會發生巨大的形變,甚至被徹底壓扁。
深海生物為什麼可以生存?
人類是一種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我們的身體能夠適應的壓強大概是一個標準的大氣壓,因此我們如果不增加外部的防護措施,那麼人類能夠潛水的深度大約是海底一百米,這就是極限了。
但是本來就生活在海底的魚類就不一樣,它們可以在海洋的深處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用擔心被強大的海水壓力“壓扁”,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一些生物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水分,這些水分可以讓身體的內部和外部壓力達到平衡,比如水母的身體裡就含有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八的水分。
在深海大約6000米左右的地方,還生活著一種名叫鈍口擬獅子魚的魚類,這種魚顯然不像是水母那樣絕大部分都是水,那麼它們是怎麼在巨大的水壓之下活下來的?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鈍口擬獅子魚沒有堅硬的骨頭,身上主要是柔韌性極強的軟骨,而頭骨上還有一定的縫隙。除了結構的不同,我們還在鈍口擬獅子魚的身體內部發現了一種名叫氧化三甲胺的化學物質,可以穩定蛋白質的結構,而細胞也有特殊的蛋白質作為保護,可謂是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結語
因為深海生物具有適應特殊環境的功能,因此它們不會在海底死去,反而是在來到淺海,或者是被人類捕撈出水面的時候死去。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那些深海魚類,其實都不是因為離開了水沒辦法呼吸,窒息而死的,而是在比較小的大氣壓強下因為內臟出血、破裂而死。
我們也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能夠讓地球的各個角落都有生命的存在。而人類也沒有因為這些自然環境的阻礙而停止自己探索的腳步,製造出了各種各樣先進的工具,也是一種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令人不安的是,科學家們在進行深海的探索時,也在這裡發現了一些不該出現的東西,那就是人類製造的垃圾。玻璃、合金和塑膠製品都是在短時間內很難降解甚至是幾乎無法降解的東西,這些垃圾在人類活動中已經大量流入海洋中,給我們的整體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汙染,也時時刻刻威脅著海洋生物的生存。
連如此之深的海底都發現了人類社會的垃圾,地球的未來無疑值得我們擔憂。長此以往,受到影響的當然不止是其他的動物,還有人類自己。因此,保護海洋已經成為了現在最重要的環保議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