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觀看南都記者拍攝的“返本開新”展覽影片)
重點推薦
廣州
返本開新——國畫研究會藝術回顧展 時間:8月16日至10月10日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
推薦理由:該展覽是為紀念國畫研究會成立九十五週年而舉辦的,參展的國畫研究會會員共59人,展出作品約240件,提供展品的收藏機構5所: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是國內第一次將粵港澳國畫研究會作品重要收藏機構的藏品進行集中展示,也是近年來所舉辦的國畫研究會作品展中參展會員最多、展出作品最多、提供展品的收藏機構最多的一次,目前已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2021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專案。
根據國畫研究會的藝術特點和展品情況,展覽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題為“畫興有道”,展出國畫研究會成員獨立完成的作品,呈現的是他們的個人風格與成就;第二部分題為“璧合無間”,展出國畫研究會成員的合作作品,讓觀眾深入瞭解他們的藝術交流方式及相互之間的影響。
在20世紀20年代中西文化大沖突的時代背景中,中國畫壇思潮洶湧、流派紛紜。緣於復興民族藝術的堅定信念,本著反對國畫西化的強烈願望,國畫研究會應運而生。該會由1923年7月建立的“癸亥合作畫社”發展而來,於1926年2月在廣州成立。鼎盛時期會員多達500人,是當時活躍於廣州及其周邊地區規模龐大的傳統派畫家叢集,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重要的美術團體。該會以復興民族藝術為宗旨,致力於對傳統中國畫的研究、繼承和弘揚。其成員主要有趙浩公、潘致中、溫其球、姚粟若、盧振寰、李鳳公、黃少梅、黃君璧、黃般若、李瑤屏、鄧芬、盧子樞、羅卓、潘達微、容祖椿、李研山等,甚至還包括外地某些著名畫家如黃賓虹。除了廣州的總會以外,其影響力還輻射至周邊地區,分別在香港和東莞成立了分會。
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在現代中國文化大廈的構建中,中國畫的傳統審美趣味依然是一塊無比重要的基石。否定傳統的創作模式將會造成中國畫傳承上的斷層,使得中國畫的創新淪為一種失去文化支撐的看似時髦實則無聊的遊戲。風格無關優劣,傳統雖舊猶新,藝術風格的新舊與藝術價值的高低並沒有必然聯絡,舊的傳統只要注入新的內涵,就有可能煥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生機。事實證明,國畫研究會借古開今的變革之路,比激進派援西入中的創新之路更加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近幾十年來,隨著對中國畫繼承與創新關係的反思日益深刻,過去先後在西方和蘇聯影響下所形成的中國畫的價值標準已受到摒棄,傳統中的優秀成分被重新發掘出來並得到新的肯定,越來越多的中國畫家走上了迴歸傳統的道路,成為時代的潮流。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當年國畫研究會同人所恪守的信念的正確性。毫無疑問,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對20世紀廣東美術的振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對當代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生長:面壁與破壁——陳彧君個展 時間:8月18日至9月12日 地點:廣東美術館
推薦理由:陳彧君的創作致力於展現內在自我與外部影響之間的複雜關係,作品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和獨特的國際視野,是中國70後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生長是藝術家“亞洲地圖”和“重返木蘭溪”等系列作品之中隱含的線索。陳彧君作品是圍繞自身經歷的,也是圍繞自身與其所處環境的邊界進行創作的。對於陳彧君的生長而言,形式可以是多樣的,結果也是可變的,拼貼與水墨,裝置與雕塑,並行的直播與音影片等等,此次展覽除了展出陳彧君的多型別作品以外,還從生長這一點生髮出各種不同的思考,透過對展覽環境與場景的概念鋪陳,希望呈現陳彧君藝術理念中關於地域、個體以及路徑的探索與嘗試。
深圳
“識草繪木——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學畫展” 時間:8月6日至11月7日地點: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
推薦理由:植物科學畫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人們認識植物的重要途徑,反映了人們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求實求是的精神。本次展覽旨在向市民大眾普及人類認知和記錄植物的歷史,透過精美的植物畫傳遞植物科學知識,宣傳植物與人類關係的密切性和重要性,鼓勵人們對自然科學不斷探索。本次展覽共展出100餘件植物科學畫原件和複製件,32件植物標本、41件來自觀眾的手繪植物畫(徵集畫)以及部分古籍。其中的植物科學畫、植物標本均來自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為北疆博物院),部分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