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陶圖
上一篇文章我們參觀了史前時期的石器和首飾等等,本篇文章我們來看看史前人類的製陶技藝,感受我們先人萬年前便擁有的智慧。
雲雷紋彩陶釜
上面這張圖是雲雷紋彩陶釜,是用來盛放食物的。器體龐大,上部施紅色化妝土,用白彩勾邊,繪雲雷紋。這樣彩繪美麗、體型巨大的彩陶器並不多見。
我們經常聽說某件青銅器或者陶器是雲雷紋、龜紋、獸面紋等等的,但是各種紋路究竟有什麼區別呢,請看下圖。
青銅器上的紋飾
此圖則展示的是各種橙黃陶鬹(gui),鬹在當時用作炊具,整體形狀在模仿鳥類,比如用來傾倒的壺口模仿的就是鳥類的喙部。從上圖我們也能看出龍山文化的陶鬹演化。
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蛋殼陶”工藝。
所謂“蛋殼陶”,通常是指一種陶胎極薄的特製黑陶高柄杯——這是僅見於山東龍山文化的一種薄胎陶器精品。
“蛋殼陶”陶質極純,皆為精加淘洗的細泥質黑陶,不含任何雜質。“蛋殼陶”製作工藝極為講究,均由快輪拉坯成型,盤口、杯部以及底座部分都有細密的同心圓輪紋。“蛋殼陶”質地較硬,有的埋藏地下數千年,出土後用手指甲彈還有清脆的金屬聲。
“蛋殼陶”表裡一致,幾乎沒有滲水性,足見當時燒窯的滲碳技術已經掌握的十分純熟,對火候的控制技術妙如神化。
“蛋殼陶”的基本做法是在即將燒成時往窯內摻水,使窯內產生大量濃煙,煙中的碳粒滲透到陶器表面,充滿胚體空隙,從而形成裡外均漆黑的黑陶。
這點連後世陶器生產也很難做到,故有人稱“蛋殼陶”的製造達到了史上空前絕後的境地。
“蛋殼陶”有“薄如紙、硬如瓷、明如鏡、黑如漆”之美譽。這種一觸即倒,易於破碎的珍貴器物絕非一般生活用具,可以斷言,應是一種專為禮儀祭祀用的器皿。
關注“大周天子武曌”,好文章,不迷路。
(部分文物講解來自山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