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新聞網
膠木風鏡
夏鼐
市區有很多專題博物館、陳列館,比較有名的有南戲博物館、朱自清舊居、溫州數學名人館、夏鼐故居、謝靈運紀念館、東甌國曆史陳列館、鄭振鐸紀念館、馬孟容馬公愚藝術館等。
本期《溫州寶藏》要說的這件“寶貝”,就是陳列在夏鼐故居的一副膠木風鏡。它看似普通,卻有著不尋常的故事。
■前世傳說
膠木風鏡的主人是夏鼐
如果您曾在夏鼐故居看到過這副膠木風鏡,相信第一感覺一定是平平無奇。但當你聽到它背後的故事,那肯定是發出“哇”的讚歎聲。據悉,這副膠木風鏡是1944年夏鼐在西北地區進行考古發掘時佩戴的眼睛防護鏡,由夏鼐的後人捐贈。
夏鼐(1910~1985年)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童年、小學和初中均在溫州度過,高中就讀於上海光華中學,清華大學畢業後赴英國倫敦大學考古學院公費留學。新中國成立後,夏鼐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學術委員等,組織參加了國內外眾多重大考古發掘活動,成為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
溫州博物館研究員伍顯軍介紹,1941年年初,夏鼐回到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在昆明短暫停留後,隨即前往四川,任職於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為專門設計委員,正式開始了他的職業考古生涯。1941年下半年,他和吳金鼎、曾昭燏、高去尋、馮漢驥等,在四川彭山縣發掘漢代崖墓。1943年轉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被任命為副研究員,正式在李濟主持的考古組工作。1944~1945年,向達和夏鼐率領“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在經費嚴重不足、氣候極其惡劣、生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在甘肅河西走廊及敦煌附近,進行將近兩年的考察與發掘,調查、發掘了敦煌的佛爺廟、月牙泉、玉門關,寧定的陽窪灣,民勤的沙井,武威的喇嘛灣,臨洮的寺窪山,蘭州的高坪、中山林、太平溝、十里店等遺址和墓地,取得了重要收穫。在發掘陽窪灣齊家文化墓葬時,他在墓坑填土中發現仰韶文化的彩陶片,確認仰韶文化的年代比齊家文化為早,從而否定了安特生(J.G. Anderson)關於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這標誌中國史前考古學的新起點,也意味著由外國學者主宰中國考古學的時代從此結束了。
據《夏鼐日記》1944年4月4日記載,夏鼐當日乘飛機由重慶到蘭州,與向達會合,正式開始了“西北科學考察團”考古考察活動。5月2日,“晨起天氣清朗。至三墩攝一影,旋與向君偕同引導者等騎驢赴二墩,所經之處多為荒地。……此時已過午刻,天氣驟變,開始颳風,引導者欲返,吾等堅持過河至北山腳一觀土墩。遂繼續北行,風漸猛烈,日光為塵沙遮蔽,幸攜有避風鏡,即行帶上。……逆風而行,沙石撲面,其間約10裡,皆為沙磧,不見人煙,其後稍見樹木,間有農居。……抵三墩寓所,與向君商酌,以柏格曼已過此途,擬放棄赴花海子之計劃,抵西紅後即返金塔,遂不僱駱駝,決定繼續用牛車西行。”可見,夏鼐考察的時候,條件十分艱苦,驢車、牛車、駱駝是主要交通工具,夏鼐攜帶避風鏡,防止風沙。
又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出版《考古學家夏鼐影像輯》載:“西北大漠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夏天酷熱難耐,冬天黃沙撲面。當年考察團或住在貧困農戶家,或住自搭帳篷,沒有大米,缺少蔬菜,有時找不到淡水;交通極為不便,出行時往往騎馬,不諳馬術的夏鼐幾次摔下。經這次艱苦生活的折磨,原本就有胃病的他,病情更加嚴重。”
■今生故事
追尋夏鼐西北考古考察的足跡
“早在大學期間,我就十分仰慕夏鼐先生,到溫州博物館工作後,我曾經有幸參與夏鼐先生遺物的捐贈接收工作,與夏鼐先生家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等親朋、同事有過較多的交流、接觸。”伍顯軍說,“今年,為編輯出版《考古學家夏鼐影像資料集》(初定),我又收集了較多與夏鼐先生有關的實物、資料圖片。”
伍顯軍介紹,9月23日至30日,為拍攝《考古巨擘夏鼐先生》大型紀錄片,他與溫州博物館梁巖華副館長等四人共同組成拍攝組,踏上追尋夏鼐先生在西北地區敦煌、西安兩地從事考古考察活動的足跡之旅。
“在這8天時間裡,在敦煌市、西安市各文博單位的支援幫助下,我們的拍攝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先後拍攝了敦煌市小方盤城、大方盤城、佛爺廟、千佛洞、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大明宮、漢長安城、半坡博物館等夏鼐先生親自發掘或指導視察過的地方。”伍顯軍說,拍攝組所到之處,深感當年夏鼐考古條件之艱苦。
其中,小方盤城和大方盤城都讓伍顯軍印象深刻。“9月24日上午,我們抵達小方盤城,它是一座建在砂石崗上的四方形小城堡,用夾雜著蘆葦、柳枝的黃土夯築而成。走進城堡內,可以看見西、北兩門,城牆的中間有成排的凹坑,可知原應有兩層房屋。登上城堡,河西走廊南北兩邊的鹽鹼湖、哈拉湖、長城,甚至疏勒河故道,可以盡收眼底。”伍顯軍介紹,夏鼐先生在1944年11月5日的日記中寫道:“今日在小方盤城發掘,工作地點有二,一為城北小丘(A),由斯氏(斯坦因)圖上I(深井)東邊向西開一探溝,深2米,長26米。據斯氏報告,曾於此間開平行探溝,獲得漢簡,惟未言其探溝之位置、大小及方向。……早餐後,繼續發掘,果然掘得漢簡一枚……後來又得一片,字數更多,餘拿來一看,字共3行,有‘玉門都尉’幾字, 知道獲得珍品了,連忙用棉花包起來。”“玉門都尉”漢簡的發現,對於確定玉門關的位置起著直接證據的作用。如今,小方盤城已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遺產、絲綢之路上的文化明珠,對於宣傳漢代絲綢之路文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敦煌市的重要文化旅遊景點。
伍顯軍介紹,當天下午,他們還去了大方盤城,大方盤城同樣是夯築的城堡,但是規模比小方盤城大得多。據夏鼐先生的日記記載,1944年11月,他們在此發現“泰始十一年二月十七日甲辰造樂生”西晉殘碑和西漢殘絹、殘皮、線鞋、陶片等文物。2005年,經中國考古專家李正宇先生考證,大方盤城是漢代“昌安倉”,是用於儲備糧秣的倉庫。如今,大方盤城與小方盤城、漢長城同為玉門關景區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伍顯軍說,這次追尋夏鼐西北考古考察的足跡之旅,對他來說受益匪淺,“我深刻感受到當年夏鼐考古條件之艱苦,也深刻體會到留學英國的夏鼐克服重重困難,回到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積極投身祖國的考古事業,取得了重大成果,其愛國、敬業精神之深厚。”
■新聞+
夏鼐故居位於市區倉橋街,周邊店鋪林立。據說,當年夏家在這附近擁有多間夏日盛絲綢店鋪。
夏鼐故居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坐北朝南,由四處院落組成,屬於典型的近代風格民居建築。夏鼐12歲隨家遷居到倉橋街的現故居。無論是學習、成婚,還是遊學或外出工作,故居都是夏鼐在溫州最重要的居所。
2012年6月,夏鼐故居佈置陳列免費開放。展廳由一樓的溫州情緣展廳、中外學界交往廳、夏鼐生平陳列廳、夏鼐夫婦居室、友人所贈書畫廳、多功能影像廳,二樓的日用實物陳列廳、日常辦公展示廳等組成,展覽內容由“溫邑山水 哺育成長”“滬上求學 開拓視野”“燕京清華 初露風華”等十大單元組成,大量的圖片和實物展示了夏鼐先生一生的重要經歷和光輝業績以及他在故居生活的方方面面。紀念館內還設有影像廳,放映宣傳夏鼐先生的影像作品。陳列布展對夏鼐的生平及學習、工作成果尤其是在我國近現代考古事業的成就、貢獻等方面的內容作了全面而詳實的展示。
10月14日,記者來到夏鼐故居,發現這裡正在閉館中。夏鼐故居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由於故居年代已久,今年又開始了維修,並且因為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響,目前還不確定重新開放的時間。
本文來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