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幾十年前的故事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們關中農村由於醫療條件差,加之祖輩遺傳下來的,孕婦臨產時,要請接生婆來家中接生,還一直流行和沿用。村子裡,誰家的女人要生產了,先得提前給村裡的接生婆招呼一下,好使她有個心裡準備,也是對接生婆辛勒付出的敬重。村村幾乎都是這麼做的。
我們村有個老太婆,她姓甚名誰已不必考證了,只知道全村人多數都親切的喊她二婆。二婆為人直爽勤快,有膽有識,人也很乾淨麻利,大個子,纏著小腳,走起路來很是精神。年輕時家裡很窮,男人是個倔脾氣,還性子不好,她常常和女兒織棉紡布,貼補家用。她人聰慧賢淑,抓養過一雙兒女後,便對替人接生這一行產生了興趣。在上一代前輩們的指點下,一來二去便也慢慢的出手了。後來村裡原有的接生婆,老邁故去後,她便繼承了師太的遺志,把這門接生濟世的技藝,傳承了下來。
俗話說,人生人,嚇死人。這話一點不假,作為女人來說,生孩子就是把命交給了天,任憑處置,聽天由命。那種疼痛,常人是無法理解的。有的孕婦還會發出那種極其恐怖的呼喊聲,呻吟聲,千姿百態。至於大小便失禁,陽水橫流,那更是見怪不怪的了。
在那缺醫少藥,醫療條件很差的年代,沒有節育措施,女人無論稀醜,無論年輕或年齡偏大,只要你在育齡期,就會生孩子。有的人甚至到了四十多歲,還在生孩子。
那時侯,人們都很窮,經常粗米淡飯,食不裹腹,婦女也天天下地幹活,包括孕婦,所以胎兒一般都不是太胖太大,也利於生產。可也有倒外,因為沒有像現如今,這樣的孕檢手段,導致孕婦胎位不正,畸形兒也時有發生。這種情況下,接生婆便要大費周折,有時搞到接生婆和孕婦一樣精疲力盡。
二婆是接生婆中的佼佼者,經她之手接生誕下的孩子,不計其數,幾乎沒有因措施手法不當而使產婦和胎兒,有任何的閃失和危險。她耐心細緻的教導產婦,呼吸用力或省勁,或著一股作氣,直到最終成功分娩為至。
替人助產,為人接生,是榮耀而枯噪的,特別是那種艱辛,也是常人難以承受的。有的產婦難產,或胎位不正,那就得十個八個小時的等盼,甚至要用手伸進產道里摸拽…有時產婦還會有產前產後大出血等,那種和生命打交道的危機情況出現。二婆自然是經歷過的。
每次胎兒呱呱墜地,當她用藥剪剪斷了臍帶,二婆的臉上總會露出,甜蜜的微笑。那時侯,人們思想封建,重男輕女,產婦誕下男嬰時,她的臉上便笑開了花。嘿嘿,是個牛牛娃。這是她的口頭禪!
二婆替人接生態度嚴謹,從不馬虎細節,她總是等到產婦娩出胎盤胎衣後,沒有異常時,才離開回家。有一年冬天,村裡一戶人家媳婦分娩,半夜去請二婆,二婆二話沒說,便穿衣下炕,尾隨來人出門上了路,由於天黑路滑,路面結冰,二婆走的匆忙,又是小腳,不小心一個趔趄便摔倒了,伴得鼻青臉腫,可她硬是忍著疼痛,為那家產婦,接生完孩子後,才放心回了家。
人們為了感謝二婆,有時侯給她送點雞蛋掛麵,或水果黑白糖之類的禮品,二婆總是一概不收,有時雙方爭執到面紅耳赤,二婆還是不收。有的家庭稀兒欠女,喜得貴子千金,不免要待滿月客,常常邀請二婆去犒勞一頓,二婆偶然也去露個面,一般是不去的。
二婆就是這麼一個人,一個熱心腸,樂於助人,救人與危難之中的好老人。她在世八十餘年,其中四十年左右都是忙活在業餘接生助產方面,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無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哪怕飛雪飄飄,深更漆漆,她從來都是隨叫隨到,毫不遲疑。
一九九零年冬,二婆終於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後歷程,駕鶴歸西而去,享年八十四歲。她的去世,使我們村損失了一位令人十分敬重的好老人,也使得接生婆這個職業,從此後無來者,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今的婦女,誰還會在自家裡冰冷的土腳地上生孩子呢?縣醫院婦產科,或者婦幼保健院等,已經是最差級別的選擇了。
當然,二婆用她大半生的精力和時間,專注於接生助生,也贏得了全村人的愛戴和敬佩。出嬪那天,天下著鵝毛大雪,哀樂低徊,東風嗖嗖,全村人哭成一片,送葬的孝子排成了長龍,披麻戴孝,足足半里有餘。肩扛鐵鍁,自發上墳地築墳的男人,足足有幾百人,有的是專程從外地趕回來的,人們都想著送老人家一程。這些個孝男孝女,扛鍁築墳的人裡,十有八九都是二婆接生的,有的家庭,甚至兩代以上人的生命,都是二婆拯救出來的。她老人家就是迎接新生命誕生之第一人,是免費的“布衣天使"。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二婆的恩德,怎麼才能夠報得盡呢?幾十年了,寫下這篇草文,只圖報恩,願老人家在天之靈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