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房迪
10月初,新當選的自民黨總裁岸田文雄成為日本第100任首相併完成了新內閣組建。新內閣能否破解當前日本經濟困局引發了國內外各方關注,其中首次新增設“經濟安全保障相”一職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之一。此外,岸田啟用甘利明這位“經濟安全保障政策”的主要提議者和推動者來擔任自民黨幹事長,更引發日本國內社會紛紛議論。由此可見,“經濟安全保障政策”將是岸田在任期間最重要的核心政策之一。事實上,這一政策對外主要針對中國,為此,我們應該深入研究,提出有效應對之策。
日方早已為“經濟安全保障政策”鋪路搭橋
岸田文雄將在其任內著力推動出臺的“經濟安全保障政策”並非突發奇想,而是日方近年來一直在謀劃並不斷髮展的一項重要戰略。
岸田文雄在擔任自民黨政調會長期間就與自民黨“規則制定戰略議員聯盟”會長甘利明一同醞釀推動“經濟安全保障政策”的出臺。2019年3月,甘利明向日本政府提出,在日本政府內部模仿美國國家經濟會議(NEC)創設日本版“國家經濟會議”的相關提案;同年6月,經濟產業省在大臣官房內首次設立了經濟安全保障室,開始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視角審視和研究日本的技術和產業戰略發展;2020年4月,日本政府又在內閣官房下屬的國家安全保障局中正式成立了“經濟專班”。這就意味著,經濟已經正式被列為未來日本為實現國家防衛過程中可能利用的手段之一。
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日本自民黨向日本政府兩次提交針對中國的“關於制定經濟安全保障戰略的意見書”(以下簡稱“意見書”)。此舉旨在要求政府透過經濟手段維護日本的國家安全利益,主要內容包括,要求日本政府出臺“經濟安全保障一攬子推進法案”,完善戰略相關法律環境;要求日本政府成立“經濟安全保障基金”,確保戰略資金的可持續性;要求日本政府於2021年內製定“經濟安全保障戰略”,並將其核心內容納入新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
該提案提出後,日本政府各部門積極響應為相關政策出臺進行前期籌備。2021年以來,日本公安廳已啟動了“經濟安全保障專案”,設定了經濟安全保障資訊視窗,接收有關威脅日本經濟安全保障的技術、資料、產品洩露等相關資訊;外務省在2021年預算案中列入經濟安全保障相關費用;防衛省也擬在防衛政策局和防衛裝備技術廳分別新設“經濟安全保障情報企劃官”和“技術政策總括官”等,以加強政府對產業鏈的保護。在此基礎上,7月底,日本政府正式啟動了“經濟安全保障一攬子法案(暫定)”的草案制定工作,並擬定於2022年向日本國會提交議案進行立法審議。該提案列舉了16項重點課題,包括保障資源能源、開發海洋、強化食物安全保障、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完善資訊通訊基礎設施、開發宇宙、強化網路安全、供應鏈多樣化以及確保和維持日本國家的技術優越性等內容。
目前,岸田政府已開始著手以管理外國資本對日本企業投資的外匯管理法為軸心,針對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稀土和醫藥品等重點產業中涉及外資的相關法規進行統籌規劃調整,推動有關經濟安全保障相關法案的順利出臺。
“經濟安全保障政策”的主要目標
日方所推行的“經濟安全保障政策”的基本理念是,從經濟層面確保日本的國家安全利益,即利用經濟手段實現和維護日本的獨立、生存及繁榮,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核心概念。
一是戰略性自律,即透過確保日本國民生活及社會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基礎產業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過度依賴其他國家,進而實現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性自律的核心是加強對“戰略性基礎產業”的政府監管力度。日本自民黨向政府提交的相關“意見書”中,已將能源電力、通訊、交通、食品、醫療、金融、物流和基建等核心基礎產業列入其中,並建議政府根據產業的儲備性、可替代性和供給能力為判斷標準,加強日本產業鏈韌性的同時,與“志同道合”的國家間建立可靠的產業鏈體系,實現日本產業鏈多元化發展,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二是戰略性不可替代,即透過在國際整體產業結構中,不斷充實和擴大日本優勢產業的不可替代性,實現日本長期、可持續的繁榮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性不可替代的核心是克服自身產業短板的同時,打壓他國產業短板,進而擴大日本產業優勢。為加速日本產業的不可替代性,“意見書”強調,在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國際背景下,日本應加快完善產學研合作創新環境,著重在新興產業領域加大研發與投入,快速佔據國際市場,實現技術領先優勢。
日本政府推動“經濟安全保障政策”出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目的。
第一,降低日本基礎產業對華依賴,避免中國的經濟手段對日方造成壓力。日方認為在不穩定的國際環境下,自身核心產業的對華高度依賴可能成為未來日本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軟肋。
第二,擴大對華技術合作和轉讓的限制,確保其在國際科技領域領先優勢。日方認為網路通訊、人工智慧、新材料等高新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將對日本的技術產業優勢造成嚴重威脅。同時,日方認為,中國的技術發展也將從軍事方面直接導致中國對日軍事威脅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日方認為強化和擴大對華技術出口限制,加強對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監管力度是實現遏制中國在短期內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延緩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此外,日方還著重強調要加強對科研人員的身份核查和監督管理,儘可能杜絕留學人員和外籍科研人員接觸或深入日本核心科技研發領域。
第三,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削弱中國的國際經濟影響力。日方認為,日本應儘早透過加大產業鏈安全和技術優勢鞏固其在國際舞臺中的核心地位和影響力,同時在日本優勢領域加強對華遏制,從而確保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優勢地位。
未來,日本政府將進一步加速推動日本對華產業鏈脫鉤,加大對華技術出口限制力度。因此不排除在特定情況下日本跟隨美國利用經濟手段遏制中國在高新科技等領域發展的可能性。
中國應提早做好應對準備
一是持續跟蹤研究,做到早掌握早應對。日本政府未來將進一步透過推動和鼓勵日本核心技術與中國所謂“脫鉤”,而“經濟安全保障戰略”就是其為實現政策行動合理化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因此,中方應繼續對該戰略進行持續跟蹤研究,第一時間清晰把握日方的近期和中長期目標,認清該戰略背後的真實目的,提早制定應對措施和應急預案,在早期階段透過各方渠道加以干預,避免陷入戰略被動。
二是區別對待日企業與政府,充分發揮我市場優勢。此次推動制定“經濟安全保障政策”的主要力量是日本國內保守勢力和部分排華勢力。但日本國內並非鐵板一塊。尤其以在華開展大規模投資和深度融合的日企業為主,並不樂見經濟與安全相掛鉤,也並未積極響應日本政府“撤出中國”的號召。因此,中國應積極爭取與日企業之間擴大合作規模,積極尋求多樣化合作機遇,透過持續深化中日經濟融合倒逼日本政府放棄濫用經濟手段的企圖。此外,日本許多中小企業中不乏擁有較高技術研發基礎和專利的企業。因此,中國也可以透過鼓勵和推動中日兩國中小企業間合作,為更多高新技術中小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機會和渠道,以此突破日本政府的對華技術包圍圈。
三是加快完善我經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部門間協調合作機制。日方的“經濟安全保障政策”長遠目標不僅侷限於產業領域,而是意圖將該理念植入到包括經貿、外交、教育、國際合作等不同領域,作為各領域實施對華政策中的共同標準和規則。因此,中國應未雨綢繆,在已出臺的“反外國制裁法”以及經濟相關法案框架基礎上,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條款,明確具體執行標準和責任物件劃分,建立各部門間應急協調機制,為中國對日實施反技術壟斷等反經濟制裁措施提供有效法律保障。
(作者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基地北外日本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朱鄭勇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