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推出的短文《高三複習黃金期的六大法寶》,受到了部分高三學生和家長的關注,如何在有限的高三學習中,提升複習效果,避免事倍功半,一直是大家思考的焦點問題,今天,我們繼續說說怎樣避免步入高三複習中的六個誤區。
誤區一:高估自我,缺少定位。
很多考生對自己的實際能力沒有清醒的認識,往往高估自己的水平,在複習過程中一味地鑽難題,忽略基礎知識,其實,能力是在掌握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逐漸形成的。高考命題難度是遵循3∶5∶2的規律的,即30%的簡單題,50%的中等題,20%的難題,這意味著基礎題佔了80%,知道了這個規律,我們在複習時,就會要求考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抓基礎,只有根基牢固,才可以談提高能力。
誤區二:面面俱到,主次不明。
對於每個考生而言,無論從全域性的角度,還是從單科的角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況且,由於高考試卷受卷面、考試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識點,必定是有重有輕,有主有次。因此,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對重點知識的複習,例如:2021年高考命題方向是深化基礎性,最佳化情境設計,強化關鍵能力考查,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複習中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清,複習效果才會好。
誤區三:一味盲從,缺乏思考。
高三複習的近一年時間,學生要做很多事,學習鞏固知識和提高能力並重。老師是按全體學生的水平為標準進行復習指導的,但考生之間的基礎有差異,學習方式和理解能力不盡相同,所以每位考生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明確每天的學習任務,合理地安排時間,且一定要完成計劃。
誤區四:死記硬背,題海戰術。
高考題目的設計思想常常定位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絡以及各類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應用上。在第一輪複習中,一定要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並且學會歸納總結知識點和常用的基本方法,瞭解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絡與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綜合能力提高和知識的靈活應用,也就是思維能力的培養。高考命題方向中明確要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做題時有針對性,明確思路,掌握規律,熟悉方法是最重要的,若能做到一題多解,舉一反三,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做題,學習成績會提高更快。做題時,更重要的是反思一下“為什麼做對了,為什麼做錯了”。這比大量重複做題要有用。
誤區五:審題粗糙,解題僵化。
解題實踐表明,條件預示可知並啟發解題手段,結論預告需知並誘導解題方向。解題之前認真讀題目,正確領會題意,透過思考仔細推敲,抓住問題的實質,從題目本身獲得儘可能多的資訊。有了一審慢才能有二做快,審題不細緻,不全面,必然會導致快解不快,甚至出現錯解或誤解。所以要做到審題慢而細,做題快而準。在解題過程中,往往會思維定勢化,只以單一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不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去考慮問題,把特殊問題一般化,或把簡單問題繁雜化。如果在學習中注意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掌握多種解題思路,經常進行靈活多變的一題多解的訓練,思路拓寬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就會更多、更合理。
誤區六:以弱補強,事倍功半。
一般來說,考生各個學科之間有強有弱,這很正常。但是一部分考生企圖進一步強化強科,花更多時間和精力於此,做題進一步提高強科的成績,彌補弱科得不到的分。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實這個複習策略不夠明智。孰不知強科更強不如弱科增強的道理。比如,某考生數學原來能考120分,滿分150分,提升空間只有30分,而且提升起來有困難;外語原來只能考90分,還有60分的提升空間,提高起來也相對容易。在進入總複習後,要對較薄弱的學科和學科內比較薄弱的環節,進行一次全面的摸排。利用週六、日,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補強弱科,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