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就是個吃貨。進藏前,本以為接下來的日子,估計我只能拿小夥伴朋友圈曬的美食來解饞了,沒想到這裡真是給我滿滿的驚喜。
走在拉薩街頭,我常常會被路兩旁琳琅滿目的美食招牌搞得目不暇接。在這裡,不僅有川菜、粵菜等各種傳統中國菜系,還有日本料理、韓國烤肉、美式西餐等海外美食。滿大街隨處可見的奶茶、麵包店,更是讓我愛到不行。
閒暇時光,我喜歡手捧一杯奶茶,遊走大街小巷,感受這裡獨特的人文氣息。這裡是八廓街,位於拉薩市舊城區,較完整地儲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閒暇時光,我喜歡遊走在大街小巷。遛彎也好,出差也罷,我常常會看到街上的孩子們手裡提著的金黃酥脆的小零食,那就是西藏大街小巷的流行美食——炸土豆。
現場聲:油鍋滋滋的聲音
師傅把土豆切成片兒或切成條,放入油鍋中,靜候淡藍色的火焰雀躍地舔舐著鍋底。鍋中的熱油發出迫不及待的“滋滋”聲。土豆炸至金黃,搭配上西藏特有的香蔥末,細細密密地撒上當地的藏式辣椒和孜然。一口下去,薄片顯脆,厚片外酥裡嫩,薄厚不一的土豆片有著截然不同的口感。而最好吃的莫過於剛出鍋的炸土豆,只要一小口,溫熱的口感就能填滿整個口腔。無法抵擋的香氣也傳遍每個巷口家門,引人來尋。
西藏百姓有多愛土豆呢?居然有一首童謠,是專門唱土豆的。
現場聲:德丹敏祺小朋友唱土豆童謠
在山南市貢嘎縣採訪時,藏族採訪物件給我們炸的土豆片。新華社記者 金一清 攝
西藏的土豆和我之前常吃的土豆口感有些區別,可能是由於高原水土的滋養,豐沛的日照,這裡的土豆吃起來口感更加軟糯香醇。土豆雖小,卻也是西藏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同胞透過自己的智慧和創意,將小小的土豆製作成種類豐富的特色美食。
週末沒有采訪的時候,我最喜歡和三兩同事一起,在拉薩城中走街串巷,找一家茶館坐下來,喝一口甜茶,吃一口炸土豆,甜、鹹、辣等複合的口味在舌尖相會,一同舞上一曲味蕾的華爾茲,好不滿足。
除了炸著吃,這裡老百姓也會炒著吃,切成條剁成絲。西藏還有一種圓圓的比雞蛋還小的土豆,老百姓常常囫圇蒸著吃,或是像烤紅薯一樣烤著吃。配著犛牛肉吃,就著咖哩飯吃,各種吃法可都是讓人過口不忘。
廚師將大塊的土豆放進咖哩濃湯中漸漸燉爛,綿軟,起沙。等到客人來了,舀一勺濃郁的咖哩土豆湯汁,澆在晶瑩飽滿的大米飯上。看著吸飽湯汁的蓋澆飯,我無視已經填了七分飽的肚子,趁熱快吃!
藏餐中的犛牛肉土豆咖哩飯,配一杯甜茶,就是一頓美餐。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土豆富含碳水化合物,熱量足,飽腹感極強。一直深受高原人民喜愛。有藏族老阿佳告訴我,在舊社會,缺吃少穿,別說蔬菜了,糧食都不夠。填飽肚子比一切都重要,土豆可是救命的糧食。
所以直到今天,藏族同胞仍對土豆懷有很深的感情。
同期:拉薩市民 鍾曲珍
(過去)什麼瓜這些沒有,(常吃的)都是西藏長的這些東西,白菜、土豆、蘿蔔、蓮花白,就這四樣菜吃得多。冬天(蔬菜)不好放就要挖坑打菜窖,就是沒有新鮮菜嘛。
現在什麼都發達了以後,人民的生活大大地提高了。菜要吃什麼好,什麼要吃,這些我們現在都知道了。現在吃菜就是芹菜、胡蘿蔔、南瓜、萵筍、韭菜這些菜,各種各樣都有。
我有一大樂趣,那就是愛逛菜市場。那裡我覺得是最有煙火氣的地方。老百姓日常生活什麼樣,在那兒可以有更真切的體會。
現場聲:八一農產品市場早市
到了拉薩,我去得最多的是拉薩著名的八一農產品市場早市。大清早,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新鮮的犛牛肉、空運的各色海鮮、琳琅滿目的蔬菜和色彩鮮豔饞人的水果應有盡有。
分社對面的超市裡,貨架上有各式各樣的水果蔬菜。新華社記者 司源 攝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黨和政府一直將“菜籃子”工程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各市地透過推進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設,解決了氣候等因素對蔬菜生產的制約問題,蔬菜產能得到顯著提高,市場旺季蔬菜供給能力達到85%以上。2020年,西藏蔬菜種植面積達25.82千公頃,年產量84.34萬噸。
據西藏自治區政府最新統計資料顯示,與“十三五”初期相比,西藏農牧民群眾人均消費糧食下降126公斤,而人均消費蔬菜增加23公斤,西藏群眾食品消費由主食型轉向副食型,高原人民飲食結構更加多元健康。
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近年來一座座蔬菜生產基地落成,當地群眾也吃上了“自家產”的新鮮蔬菜,結束了當地幾無蔬菜產出、全靠外地長途轉運的歷史。
前不久我去阿里地區採訪調研,在噶爾縣的生態農業產業園,裡面長勢良好的西紅柿、圓白菜、葡萄、西瓜等真讓我大開眼界。
記者在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採訪時看到溫室裡的西紅柿、圓白菜等長勢良好。新華社記者 董琳娜 攝
現場聲:我與阿里地區噶爾縣農業技術員史培能交流
史培能:你看這個都裂開了,一定好吃。
記者:嗯,好吃好吃。這一個(西紅柿)一會兒都快被我吃完了,水特別大,是小時候那種西紅柿的味道,沙沙的,然後酸酸甜甜的。
史培能:對,這邊好吃主要是因為咱們這邊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一天太陽照著,出來就好吃。
記者:咱們這個也沒有農藥,對吧?
史培能:不打農藥,我們小苗子放一下就沒有病蟲害。
記者:我是聽說了沒有農藥才敢這樣吃。
史培能:擦一下就可以吃。
記者:您在這邊幾年了,師傅?
史培能:我在這邊都8年了。
記者:8年了,咱們現在產了以後賣到哪兒?
史培能:就在阿里地區,獅泉河鎮批發市場。
記者:所以咱們阿里人現在也能吃上阿里自己種的菜了。
史培能:對,咱們這邊菜比別的地方拉下來的要貴,是沒有損傷。咱們今天要五十斤過來,採五十斤過來新鮮都賣了。他們賣兩塊,我們就得賣三塊。
記者:所以咱們這個也新鮮,比從別的地方運來的吃起來要新鮮。
史培能:沒有損傷,好吃就多吃點兒。
新華社記者董琳娜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區採訪調研時,與噶爾縣農業技術員史培能交流,品嚐他們種植的西紅柿。
從土豆到各色蔬菜,再到海鮮水果,這些對於西藏老百姓來說,不再是奢侈品。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的飲食變化深深地刻在每一家高原民眾的餐桌上。
出品人:孫志平、沈虹冰
製片人:幸培瑜、羅布次仁、羅博
策劃:吳煒玲、曹健
統籌:韓曦樂、張京品、董琳娜
記者:董琳娜、金一清、孫陽
編導:陳洋、楊慕茜、何莉
海報:張宸、丹增努布、旦增尼瑪曲珠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影片部 西藏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