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喻言
但凡有石窟寺及石刻的地方,總是離不開依山而建,位於重慶市潼南區的大佛寺也不例外。
“寺廟依山傍水,大佛閣內鑿崖而就”“佛、道二家依巖共鑿而成”,歷經3個朝代開鑿而成的“八丈金仙”到底長什麼樣?
潼南大佛
9月中旬,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報道,尋訪四川、重慶兩地的石窟石刻等古蹟,挖掘這些名勝背後的“秘境”故事。在重慶市潼南區,就有一座“千年古剎”,其中的大佛摩崖造像,更有“唐頭宋身”的說法。那麼,這尊大佛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重慶潼南大佛寺
始建於唐
匯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千年古剎”
據史料記載,潼南大佛寺始建於唐鹹通三年(公元862年),名為“南禪院”,現位於潼南區城西一公里處的定明山,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2006年5月25日,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被列入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古建築的排列布局,主次分明,佛家居中,儒家居右,道家居左。從建築的修造和佈局來看,體現出三教合一的文化特性。”潼南區文管所副所長徐林介紹,大佛寺的古建築沿涪江排列,由東向西依次為鑑亭、大佛殿、觀音殿、玉皇殿四座木結構建築,總面積1157平方米。其中,大佛殿右側為“鑑亭”,又名“魁星閣”,屬儒家建築;大佛殿左側為“觀音殿”,屬佛教建築;在觀音殿左側為“玉皇殿”,是道家建築。
大佛殿
唐頭宋身
佛、道二家共造世界室內第一金佛
大佛殿又稱大像閣,高30多米,依山面江。在大像閣內有一尊與四川樂山大佛齊名的大佛——彌勒造像。這尊大佛造像不僅是世界第七大佛,更是世界第一大室內金佛,從開鑿至今,一直名列“蜀中四大佛”。
據徐林介紹,潼南大佛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的“唐頭宋身”。顧名思義,大佛的佛頭部分開鑿於唐代,佛身部分開鑿於宋代,前後相距三百年以上。
“皇宋遂寧縣創造石佛記”
據大像閣石壁上的“皇宋遂寧縣創造石佛記”記載,大佛的佛頭部分開鑿於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由佛教僧人開鑿;而佛身部分的開鑿則是在南宋靖康丙午(公元1127年),由一位四川中江來潼南的道士按照佛頭的比例開鑿。從佛頭至佛身的開鑿,歷經晚唐、北宋、南宋三個朝代,前後時間相距三百多年曆史。
潼南大佛左手置於膝間
根據測量,大佛通高18.43米,頭長4.3米,耳長2.74米。頭飾螺髻,面頰豐腴,慈眉祥目,裸跣雙足,善跏趺坐,著雙領下垂外衣,左手置於膝間,右手平置胸前施無畏印,通體飾金,氣勢雄偉。宋碑稱其“高八丈、號金仙”即“八丈金仙”。
“雖然大佛的佛頭和佛身分別是佛、道兩家鑿成,但其造像卻風格一致,雕琢細膩,栩栩如生,渾然天成。”徐林表示,對於潼南大佛精美程度的讚美有這麼一句話,“看高大到樂山,看精美到潼南”。
徐林說,大佛被中、外文物專家譽為“金佛之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潼南大佛也是考古工作者研究西南地區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價值。
此外,“皇宋遂寧縣創造石佛記”還記載了佛閣——“大像閣”的建造時間與由來,即“增建佛閣通為五層盡用琉璃覆護百尺像”。經相關專家考察鑑定,該“大像閣”是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把我國使用全琉璃頂的年代向前推進了兩個朝代、近兩百多年,在我國建築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一頁。
重慶地區發現最早的宗教造像
我國最大的摩巖“佛”字皆在潼南大佛寺內
除了最重要的“大金佛”之外,潼南大佛寺裡還有上百處摩崖石刻,充滿歷史古韻。如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之一的“石磴琴聲”、全國最大的“頂天佛字”、罕見的天然迴音壁“海潮音”以及“千佛巖”“仙女洞”、“讀書檯”等。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大佛殿右側、涪江南岸的崖壁上,開鑿有始於隋,盛於唐、宋,繼於明、清,迄至民國,時間延續長達1400多年的釋、道、儒三教造像125龕904尊。其中東巖25龕159尊,西巖100龕745尊。
“而在東、西巖的這些造像當中,年代最早的是東巖的4龕隋代造像,它們的造像題記中存有‘隋開皇十一年(591年)’這樣的明確紀年,距今已有1430年的歷史。同時,這4龕隋代造像的開鑿年代比相鄰的大足石刻還要早200餘年,是重慶地區最早的宗教造像。”徐林表示,隋代這類早期的石刻造像在南方川渝地區並不多見,據相關資料顯示,也僅有四川蒲江縣的雞公樹山石刻、巴中的南龕石刻等。
潼南大佛寺東巖的4龕隋代造像
同時,潼南大佛寺東巖的4龕隋代造像不僅是重慶地區最早的宗教造像,也是巴蜀地區最早的宗教造像之一,還是我國早期道教造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此外,在東巖峭壁上還有高8.85米、寬7.65米、筆劃粗達1.25米、佔據巖面達60餘平方米的大“佛”字。字型渾厚,筆力剛勁,結構嚴謹,氣勢磅礴。
“這是目前我國發現最大的摩巖‘佛’字書法石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其科學研究價值值得考究。”徐林興奮地說。
大佛治理與保護
正在進行時
由於潼南大佛寺背靠定明山,面朝涪江建造。為防止和減緩山石、洪水對大佛寺殿宇的衝擊和破壞,國家及所屬文物保護單位多次對其進行維修、危巖加固、修建條石堡坎等。從1981年到2017年,已實施19次維護工程,總經費達2284萬元。
“在2010年9月25日至2012年5月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敦煌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合作,歷時1年8個月,完成了潼南大佛妝金工程。”徐林介紹,此次裝金是潼南大佛繼南宋紹興壬申年(公元1152年)、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和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四次妝金後的第五次。貼金面積約280平方米,用金箔約30萬張,工程耗資1000餘萬元。
“妝金是對大佛最好的保護。”徐林介紹說,由於金箔上身,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石刻不被風雨侵蝕,而且“妝金”也是對佛教的尊重與傳承。
徐林表示,目前他們正在進行潼南大佛的水治理專案,包括對大佛寺東巖、西巖的摩崖本體構造裂隙和節理的水害治理;對一些裸露在石刻石窟寺在上面搭建屋簷遮護防護;對大佛寺東、西兩側的摩崖巖壁危巖整治。未來,潼南大佛寺的石窟石刻會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儲存下來,留給世人參觀遊覽,從中領略古代匠人巧奪天工之技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