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廣東陽江之行的最後一站,我終於打卡了心念已久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海Ⅰ號”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南海Ⅰ號大道西,主要以“南海Ⅰ號”宋代古沉船的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展現我國宋代繁榮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海Ⅰ號”博物館)建築外觀頗具特色,設計和建造緊扣大海主題,造型體現了海洋文化與南方建築的巧妙融合。博物館主要由“一館兩中心”由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和研發中心組成。
展館設有陳列館、水晶宮、藏品倉庫等設施,主要從“揚帆、沉沒、探秘、出水、價值、遺珍、成果”七個方面,詳細介紹了沉寂於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貿海船“南海Ⅰ號”及在其上發現的文物,是中國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世界首創“整體打撈”水下考古工程。同時,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5A級景區”、“全球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館”之一。
宋代商貿海船“南海Ⅰ號”的前世今生,早在1987年,廣州救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距陽江市海陵島30多海里處的海區意外發現一艘宋代沉船,這艘古沉船為尖頭船,長度約為26米,寬度約為10米,船身高度約為8米,預估排水量達600噸,載重達800噸,為世界上發現的最大宋代船隻。據考古專家研究結論,這艘古商船是當年由從中國駛出,滿載貨物赴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地區進行海外貿易時意外遇險沉沒。
2007年8月,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封頂建成,12月“南海Ⅰ號”起吊,舉行出水儀式,並運用沉箱進行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正式安置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目前“南海Ⅰ號”正安靜地躺在博物館的水晶宮裡,對其水下考古工作正在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展開。
2009年8月,考古人員對“南海Ⅰ號”進行了第一階段試掘,出水了200多件來自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及浙江龍泉等地的民窯瓷器。而經過後來的不斷髮掘,出水了大量的中國陶瓷、黃金飾品和宋代漆器等。2019年,工作人員對“南海Ⅰ號”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據文物界專家估算,文物總數多達18萬件,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
“南海Ⅰ號”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年代最久遠、儲存最完整、文物儲存最多的遠洋貨船,而這座博物館看點頗多,除了古沉船遺骸,出水的大量文物則展現我國宋代繁榮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海Ⅰ號”出水的陶瓷,種類繁多,匯聚我國福建義窯系、福建德化窯系、福建磁灶窯系、江西景德鎮窯系、浙江龍泉窯系等不同民窯的陶瓷製品,這些儲存完整的陶瓷文物,對於研究我國陶瓷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此外,“南海Ⅰ號”還出水了大量的黃金製品,其中有數枚金戒指、金手鐲,還有金虯龍環,該環兩頭飾虯龍頭,可見龍眼、龍鬚、龍角一對,龍身由三條陰刻線分成五段,五段有兩條平行陰刻線連線,工藝非常精緻。
而最令人大開眼界的是,1987年試發掘出水的時候,還發現了一條長達1.72米的金腰帶,這條精美的金腰帶雖沉沒海底近千年,但出水時候仍舊金光閃耀,如今收藏於廣東博物館。金腰帶帶體呈麻花狀,帶扣裝飾細膩浮點狀紋飾,設計工藝極具異域風情。據,專家推斷,這種腰帶形制鮮見於中國國內,應該為中東地區器物樣式。
“南海Ⅰ號”南宋古沉船的出水,將為復原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它的成功打撈和保護是中國水下文化保護事業的里程碑。未來,它將充當構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華文明使者走向世界。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點選關注我,與您分享更多精彩的原創旅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