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陵寢,如果說順治帝的孝陵在氣勢和規模上取勝的話,那麼乾隆帝的裕陵則在質地和制度上佔優。盛世之下的乾隆皇帝裕陵建築有哪些特點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裕陵是清朝入關第四帝乾隆的陵寢,位於孝陵西側的勝水峪,始建於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二月初十丑時,完工於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共耗銀203萬兩。
在地宮裡陪伴乾隆帝的有孝賢皇后、孝儀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因裕陵建於清朝的鼎盛時期,財力雄厚,國庫豐盈,加之陵寢制度到了乾隆時期已臻成熟完善,所以裕陵氣勢宏偉,質地精良,富麗堂皇,多有創新。
裕陵無論是建築規模還是建築藝術,都有其獨到之處。裕陵是在清朝國勢鼎盛時期修建的,其質量實屬上乘。
整個陵寢由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三路三孔橋、朝房、班房、隆恩門、燎護、配殿、隆恩殿、玉帶橋、陵寢門、二柱門、石祭臺、方城、明樓、寶頂、地宮,以及神廚庫等建築組成,其神道南端與孝陵相連。這組建築群規模宏大,佈局完整,材料精良,工藝精湛。
裕陵設定8對石像生,比他祖父康熙帝的景陵還多3對。
清朝以武定天下,以孝治天下。基於這種思想,後世皇帝在建陵時,在規模、規制上都要較前朝遞減,以示孝道。順治孝陵為入關後第一陵,設定石像生18對;其子康熙帝在建陵時,並未修建石像生,康熙景陵的5對石像生是乾隆皇帝為爺爺加上去的;而乾隆的裕陵,則建有8對石像生,即文臣、武士、馬、麒麟、象、駱駝、狻猊、獅子各1對。
石像生對石料的要求非常嚴格,裕陵石像生須彌座與雕像為一塊石料。實地測量可知,這些石像生基座高近半米,面闊進深不等,最矮的獅子高1.55米,最高的大象則高達3.53米。這些大塊石料從產地運到工地,要幾經週轉,頗費人力,再將其精雕成圖案美觀、玲瓏引人的各種雕像,耗費的銀兩就可想而知了。
裕陵的隆恩殿與陵寢門之間的月牙河上,增置了3座玉帶橋。無論是裕陵以前的孝陵、景陵、泰陵,還是裕陵以後的諸帝陵,都無此建置。玉帶橋東西並排3座,形式一樣,中橋比兩邊略寬,每橋有一個橋孔,完全用青白石拱券而成,券臉上有吸水獸,橋兩側有石欄杆,每側有望柱4根,龍鳳望柱頭,有欄板3塊,欄杆兩端雕有神獸。
玉帶橋凌駕於玉帶河之上,玉帶河大體上東西走向。水從後寢部分流出,注入玉帶河。玉帶河蜿蜒與馬槽溝相連。在其他帝陵裡,橫躍玉帶河的只是一座小平便橋,上面橫鋪幾塊青白石料,既簡單又實用。這樣看來,裕陵的玉帶橋就顯得太為奢華了。
裕陵所用石料毫不遷就,其主體建築的階條石均為整塊石料。裕陵的石料,大小件青白石在盤山大石窩取用,青砂石在馬鞍山取用,豆渣石在鯰魚關、盤山取用。
裕陵所用石料為艾葉青,這種石料質地細膩、堅硬,不易風化,是豪華建築的理想建材。經過實地考察,裕陵小碑樓、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以及明樓處所用階條石,全為整塊石料,這在以前及以後陵寢中是不多見的。
來源:清東陵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