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本伯格基金會的藝術收藏中極為重要的80件真跡佳作匯聚魔都,“從莫奈、博納爾到馬蒂斯——法國現代藝術大展”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上海東一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由上海新華髮行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攜手法國本伯格基金會主辦。
這個展覽彙集了法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所有重要的藝術流派,如印象派、點彩派、野獸派、立體派等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所有展品均為首次在滬亮相。
■展覽現場
法國印象派是全球最受大眾歡迎的藝術流派,在印象派誕生的同時,隨著繪畫從畫室走到了戶外,藝術家迎接陽光,繪畫觀念由此獲得解放,藝術家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光線、色彩,畫面中的影象也開始透過簡化的形式走向抽象。
印象派以及同時代的藝術流派所構成的法國現代藝術,成為從古典學院派繪畫走向當代藝術之間的橋樑。而觀眾的著眼點,也可以放在美術史的這個角度上。
■克勞德·莫奈《帶著絨球帽子的兒子“讓”的肖像》 1869年
■卡米耶·畢沙羅《盧維謝訥冬天的慄樹林》 1872年
■阿爾弗萊德·西斯萊《靠近莫雷鎮的盧萬河畔》
這個講述法國現代藝術的大展,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大名家,比如莫奈、高更、馬蒂斯、畢沙羅、西涅克、莫里索等等,但是,這個大展上真正的主角,卻是普通觀眾聽起來有點陌生的皮埃爾·博納爾。無論是展品的數量,還是展覽為博納爾所做的呈現力度,他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皮埃爾·博納爾《蒙馬特》 1907年
■皮埃爾·博納爾《在船上》 1910年—1913年
■皮埃爾·博納爾《穀倉》1919年
博納爾的繪畫被認為是從印象派蛻變而來的,但他不像印象派那樣忠實於外光的再現,而是用感情的色彩來描繪自然,是把印象派視覺的觀察變成了感情的感受。他對色彩有著細膩、敏銳的感受力,因而他的作品是一個由色彩構成的絢爛的藝術世界,為此他獲得“色彩魔術師”的美稱。
博納爾在巴黎朱利安學院學習時,認識了莫里斯·德尼和保羅·朗松,並於1889年創立了納比畫派(即“先知”的意思),他們自詡是“高更的追隨者”。對這個畫派的成員來說,繪畫是超現實的,畫架則更像是某種桎梏。他們受日本版畫和中世紀藝術的啟發,渴望一種解放空間和色彩的美學革新,並試圖廢除藝術和應用美術之間的界限。
■皮埃爾·博納爾《鳶尾與丁香》 1920年
■皮埃爾·博納爾《勒卡內鎮》1930年
■皮埃爾·博納爾《有檸檬的靜物》 1917年
作為博納爾作品的重要藏家,本伯格基金會是法國一家知名藝術機構,它致力於向公眾展示已故收藏家喬治·本伯格的藝術品收藏。本伯格的家族與藝術有緣,本伯格的叔叔曾跟隨畢加索學習繪畫。本伯格本人一生熱愛文學、藝術,他深受法國人文主義影響,並在巴黎與藝術收藏結下不解之緣,在拍賣會上也常見他的身影。
■貝爾特·莫里索《花園裡的女人》 1882年
■高更《年輕農民的頭像》 1888年
■保羅·西涅克《開花的樹》 1902年—1904年
本伯格在巴黎發現了博納爾,並一見傾心,在幾年內購買了30多幅博納爾的油畫。博納爾的收藏反映了他的品位與氣質,他在選擇每一件作品時,考慮的是作品是否美、是否動人。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本次大展上感受到,所有的展品,都有著一種內在的美學品位在支撐。
■亨利·馬蒂斯《阿瓦勒的峭壁和小屋》 約1920年
■拉烏爾·杜飛《聖阿德雷斯的海濱浴場》1903年
■莫里斯·德·弗拉曼克《夏都的景色》 約1907年
■保羅·西涅克《聖特羅佩的鐘樓》 1896年
由於沒有繼承人,本伯格在1980年代末決定創立一個基金會,既可以完整儲存其藏品,又能使這些藝術品惠及大眾,供人們欣賞。這次法國現代藝術大師作品能集中來到魔都,讓大家領略100多年前法國現代藝術的整體風貌,也是因為本伯格基金會的存在。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