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的文章《梅縣老人花10萬元買個“爛筆筒”,還以為撿到了寶,結果如何?》發表以後,百度的閱讀量超過了12萬,頭條的閱讀量也達到7.5萬以上,大家的反響十分熱烈。細心的讀者發現,筆筒底部刻的“清西冷八家,覓鳳年竹段,道光年楊記”的印章明顯有問題。西泠八家是指清代杭州西泠的篆刻流派,是後人的叫法,清朝道光年間並沒有 “西泠八家”的叫法,況且印章中的“西泠”被刻成“西冷”,所以謝伯這個筆筒是後人仿冒無疑。還有讀者說,這個筆筒外觀看起來之所以酷似爛竹片拼成的,是因為筆筒是用竹片圍成一圈後,在裡面塗上一層水泥漿製成的。我將讀者的留言反饋給謝伯,謝伯知道他的筆筒是高仿品後,還說買這個筆筒他不後悔。那筆筒到底是不是竹片塗水泥漿做成的呢?
為了搞清楚謝伯的筆筒是不是竹片裡面塗上水泥漿製成的?是不是謝伯老眼昏花看走眼了,明知買到假貨卻礙於面子嘴硬說不後悔?為了對讀者負責,我再次去謝伯家裡,認真端詳這個仿清代筆筒,並且從不同的角度拍筆筒的特寫,放大後認真研究筆筒的細節情況,試圖從中找到滿意的答案。
筆筒外觀像竹片,莫非是竹片裡面塗一層水泥漿做成的?
從讀者的留言中不難看出,謝伯的筆筒的竹纖維、竹片裂紋的粗細過渡以及裂紋的深淺變化、蟲洞以及筆筒頂部竹筒鋸開後露出的天然維管束管口等都做得惟妙惟肖,所以很多人對筆筒與竹片的相似度之高表示驚訝和敬佩,甚至有人懷疑筆筒是用鋸好的爛竹片圍成一圈後,在裡面塗上一層水泥漿做成的。有這種疑問很正常,因為我們沒有見過這麼形象逼真的紫砂陶器,所以很難相信有人能做出這麼逼真的紫砂陶器來。
看了讀者的留言後,我心裡也直打鼓,擔心上次看走眼了。因為上次國慶節我主要是去拍謝伯的御製《康熙字典》,從《康熙字典》開封到拍完共花了一個多小時。後來還拍了謝伯收藏的瓷器和銀器,最後謝伯才拿出這個筆筒,因為謝伯趕著要去聚會,當時我匆匆忙忙胡亂拍了幾張照片便回家了,來不及仔細看這個筆筒。
為了防止上當,也為了對讀者負責,看到讀者留言質疑的當晚我就打電話約了謝伯,第二天便去重拍爛竹片筆筒,順便還拍了高嶺土筆筒和唐三彩陶俑等。
10月19日,我去謝伯家重拍筆筒,前後左右上下和斜放各種角度我都拍了,筆筒的細節已經全部展現出來,大家可以仔細瞧瞧,這筆筒到底是不是爛竹片裡面塗水泥漿做成的。
竹片有它天然的彈性和韌性,而紫砂做的筆筒則比較堅硬,缺乏韌性和彈性;經過細節放大以後,我們可以看出筆筒有些地方與天然的竹片還是有區別的,特別是筆筒的外側面放大後,紫砂的顆粒感顯露出來,這是天然竹片所沒有的。所以 “筆筒是在竹片裡面塗水泥漿做成的”這種懷疑是多餘的,完全可以排除。
底款畫蛇添足,暴露了筆筒是仿製品,或後人假借前人的名譽而作
紫砂筆筒的底部中央有一枚方形的陽刻楷書印章,上面刻著“清西冷八家,覓鳳年竹段,道光年楊記”15個字,字型工整秀麗。西泠八家是指清代以杭州西泠為中心的篆刻流派,由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八位篆刻家組成。據某些讀者反映,西泠八家是後人對他們的稱謂,當年還沒有西泠八家的說法。楊鳳年,是歷來公認清代最有名望的制壺女藝人,楊彭年之妹。謝伯這個紫砂筆筒底部“西泠八家”的“泠”刻成了“冷”,暴露了這個筆筒應該不是清朝道光年間楊鳳年的作品,而是後人的仿製品。
筆筒是水泥模具倒出來的,底款為電腦體?
有讀者留言說,“筆筒是水泥模具倒出來的,賣10元差不多,底款電腦體,西泠都寫成西冷了”。
先說底款的字型,楷書是沒有爭議的啦。大家先看看下圖,下圖的上半部分是用電腦打出來的楷書繁體字,下半部分是筆筒的底款,兩者的字確實十分相似。大家不妨認真對照一下,看看兩者有哪些差別?相信細心的讀者自然會明白筆筒底部的字到底是不是電腦打出來的。
筆筒是不是水泥模具倒出來的呢?
請大家從筆筒的各個角度再認真看看,留意一下筆筒的竹片裂紋的粗細過渡以及裂紋的深淺變化,再看看筆筒頂部和底部竹筒鋸開後露出的天然維管束的管口等,這些細節是水泥倒模所能做出來的嗎?
我想大家若能認真從不同的角度仔細看看筆筒各部分的細節,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結論,我說得再多還不如幾張照片。
綜上所述,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謝伯收藏的紫砂竹段筆筒是後人假借清朝嘉慶年間著名的制壺女藝人楊鳳年的名譽製作的。筆筒到底是出自何年何人之手恐怕難於考證了,但這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筆筒的製作工藝之高世間少有。所以筆筒雖假,但它的收藏價值還是不容置疑的。就好像以前新聞報道福建某地生產的假冒耐克鞋,質量比耐克原廠生產的鞋還要好還要耐穿一樣,難怪謝伯知道紫砂筆筒是後人的高仿品後也沒有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