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長河裡,有很多英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像塵埃一般隱匿在了偌大的世間。
可時光的打磨,並不能磨滅其創造下的豐功偉績。
他們的過往,人民沒有忘記,祖國更沒有忘記。
為了能讓每一位英雄在退役後都能得到應有的榮譽,國家開展了退役軍人資訊登記。
在此過程中,有很多隱姓埋名的英雄,又一次地出現在了世人眼前。
參軍入伍,一生光榮
2020年,湖南省公佈了退役軍人的登記檔案資訊,意外找到了一位一等功臣。
此時,位於邵陽市北塔區田江鄉園藝場的申家,變得熱鬧非凡。
申家的子女們紛紛從外地回來,因為這時他們才得知,自己的父親——申太恆,原來是國家一等功臣。
在此之前,申太恆的子女們只知道老父親是個老兵,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
父親也時常在他們耳邊唸叨:“我這一生沒有什麼光彩點,唯一值得自豪的就是當兵入伍,部隊對我的教育和培養”。
在申家兒女的記憶裡,父親年輕時就很愛寫日記。
老了、眼睛花了,寫不動了,就拿出佈滿歲月痕跡的筆記簿,從這字裡行間去追憶自己年輕時的崢嶸歲月。
在這本日記裡,有申太恆的人生格言:“我本是一個渺小的人,但經歷了一次次艱苦的戰鬥,我已有了為黨、為祖國、為人民的無我精神。”
可見,他對部隊、對黨、對人民的用情之深。
如今的申太恆已經101歲高齡,可他精神矍鑠,腿腳靈便,行動自如,根本不需要子女照顧。
從申太恆的子女都不知道他是一等功臣一事可以見得,他為人非常之低調,也從不喜歡誇耀。
因為申太恆從心底裡覺得,自己所立下的功勞都是應當應分的,而且自己的那些成就也應當歸功於黨和部隊的培養,不應該當成談資。
平日裡的申太恆深居簡出,每天就是在家看看新聞,關注時政,也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
對他而言,這樣的生活非常滿足。因為在他那個年代,吃口飽飯都難,能夠安居樂業,簡直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檔案公佈以後,申太恆的身份立刻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湖南公共頻道的《英雄讚歌》欄目組特地找到了申太恆老人,老英雄也在鏡頭面前,道出了自己的那些崢嶸歲月。
申太恆的老家就在湖南邵陽,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自幼生活條件異常困頓。
他從小沒吃過幾頓飽飯,自然也沒有念過書。
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就只有跟著父母種地。
本以為此生就這樣過去,可在申太恆12歲那年,生活突然發生了變故。
他的父親染上重疾,離開了人世,而母親隨後也離他而去。
申太恆一夜之間變成了孤兒,繼續留在家鄉儼然已經沒了出路。
於是,他開始了流浪生涯,靠著四處乞討,申太恆一路輾轉來到了懷化靖州。
從軍報國,壯志遼闊
就這樣,靠著打零工度日的申太恆,在懷化長到了29歲。
這一年,恰逢劉忠將軍率部挺進大西南,執行剿匪任務。
屹立於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的懷化,地勢異常崎嶇,且蜿蜒不斷,初來乍到的劉忠將軍所部,並不熟悉地形。
恰逢見到了申太恆,劉忠便請他為解放軍帶路。
申太恆是個很熱心腸的人,這些年來解放軍的威名他亦是如雷貫耳。如今親眼得見,自然沒有推脫之理。
這一路上,劉忠與申太恆攀談良多。
劉將軍在得知申太恆孤苦無依後唏噓不已,他開口說道:“小同志,你既沒家業又沒親人,如果你覺得部隊好,大家待你不錯的話,部隊就是你的家。”
申太恆,聽聞此話感動不已,二話沒說,當即加入瞭解放軍。
在申太恆的眼裡,部隊既是“大家”,又是“小家”,對他有再造之恩。
他決議定要忠心報國,以不負軍隊之恩情。
申太恆跟著部隊一路遷徙,在這個大熔爐裡,他找到了歸宿,也有了朋友,還學習了文化、鍛鍊了身體,一步步的成長為一名合格計程車兵。
新中國成立後,申太恆見著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感慨萬千,他多麼希望父母也能看看這盛世。
然而,這難能可貴的平靜,很快隨著美軍登陸仁川而破滅。
他們不僅將意圖統一朝鮮半島的朝鮮人民軍趕回了三八線以北,甚至還朝著中國東北,投擲炮彈,對我國的領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身在河南的申太恆,於1951年被編入了志願軍第15軍,跟隨第二批入朝作戰梯隊走出國門。
當時申太恆的心裡只有一個信念:“去朝鮮!打美帝國主義!”
申太恆先是當了步兵,而後又轉成了偵察兵,主要負責摸排美軍情況。
為了能更出色的完成任務,申太恆突擊學習朝鮮話。
幾十年過去後的今天,申太恆依然能流利地將朝鮮語脫口而出。
掌握了這門技能以後,申太恆和他的戰友們,會在下午五點穿上韓國軍隊的服裝,偽裝成“韓軍”深入敵後,進行偵查任務。
心思縝密的他總是能數次躲過敵人的盤查,成功將情報帶回來。
他拼死帶回的情報價值極大,能夠讓志願軍精確地找出韓軍所在的位置以及兵力與火力配比。
正是這份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讓志願軍減輕了很多的損失。
豐功偉績,概莫能忘
最令申太恆老英雄刻骨銘心的,當上甘嶺戰役莫屬。
彼時的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在軍事領域比美國落後很多。
儘管敵強我弱,可志願軍仍然未曾有絲毫的退縮。
多年後回憶起來,他仍然動容的說道:“上甘嶺戰役打了整整43天,場面實在太慘烈。他們的武器,非常可以,還有重機槍,大炮和飛機。但是我們兄弟多,個個都蠻勇敢,都是不怕死的!”
最後那句“不怕死”,老爺子說的鏗鏘有力。
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之際,喪心病狂的“聯合國軍”集結重兵,在重型武器和戰鬥機的交替掩護下,不斷的向上甘嶺的志願軍發起輪番攻擊。
團長決議,要炸燬敵人的重炮,為我軍贏得喘息之際。
畢竟,倘若再如此下去,定會有更多的戰士危在旦夕。
事不宜遲,團長馬上找到了偵察排的申太恆,命令他帶著小隊化妝潛入敵軍陣地,偵查大炮部署情況和繪製地形圖。
其間韓軍非常警惕,發現了偵察排數次。
好在申太恆與戰友們的朝鮮話都非常過關,總能從容應對,而沒有露出破綻,在天亮之前順利地帶著情報返回了營地。
回憶此事,申太恆自豪的說道:“我們一個排,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國家就發了獎章給我們,我得了一等功!”
或許,最美的句子總是藏於這種樸素的言語之中。
老爺子沒有過多的形容詞與修飾詞,而他的質樸,就是最動人心絃的故事。
儘管申太恆為志願軍帶回了敵軍的資訊,可依舊無法徹底地扭轉戰局。
志願軍們還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值此危難之際,團部決定將偵察排全部改完步兵。
如此一來,申太恆又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
偵察兵大都是出色的步兵,申太恆自然也不例外。
聽著黃繼光、邱少雲等戰友的英勇事蹟接踵而來,申太恆心中滿是憤慨。
他發誓要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要為死去的兄弟報仇。
可美軍的飛機實在是太過可惡,對著上甘嶺連續轟炸了三天三夜,申太恆和戰友們只能先在洞穴中隱匿。
因為飛機的盤旋,後方的補給根本就上不來。
申太恆說:“戰爭是很殘酷的。那時大家都餓得厲害,餓了兩三天。飲用水也是很寶貴的,打一壺水,一個人喝一點點。”
儘管如此,他和戰友們,也未曾萌生過退卻之意。
身為135團的一員,很快輪到了申太恆上場作戰。
然而,子彈卻不長眼,很快劃過了他的腰間,當時腸子流出了一大截。
申太恆強忍著劇痛,徒手將腸子塞了回去,又用急救包堵住出血口。
鮮紅的血液,早已將他的衣衫染紅。
申太恆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小時,戰友們見狀,焦急萬分。
合力把他抬回了陣地,醫務兵進行了簡單的包紮,又緊急把他送到了後方的一員。
而申太恆足足在醫院裡躺了一個多星期,才恢復了意識。
如今的申太恆,兒孫繞膝,四世同堂,靜靜地享受天倫之樂。
提及當初的那場戰爭,他還是會感嘆道:“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是我一輩子的驕傲!”
這樣的英雄可歌可泣,正是有他們以前的拼搏付出,才有我們今日的美好生活。
諸如申太恆這樣的老英雄,值得後世著書立傳,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