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並非一帆風順,我黨早期革命歷程同樣如此,比如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革命一度陷入了低潮。好在每到關鍵時刻,我黨都能及時調整過來,重回正道,著名的遵義會議就是一個典例。
當時紅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繼續跟敵人硬碰硬,很可能慘遭覆滅。1935年1月,攻下遵義城後,我軍在這裡召開了遵義會議,一些重要人物都參與其中。會上,主席的正確意見得到了大多數人擁護,博古和李德則遭到批評,最終被撤銷了指揮權,紅軍得以轉危為安。
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結果來得並非很順利,博古和李德一開始十分固執,把責任歸到客觀原因,不認同自己指揮有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一人也支援博古的發言,反對撤銷他的指揮權,此人就是凱豐,原名何克全。
早期革命生涯
說起凱豐這個名字,或許大家對他知之甚少,但在紅軍時期,這可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風雲人物。凱豐早年與博古等人一樣,曾經遠赴蘇聯留學,回國後受到重用,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團中央宣傳部長等職務。值得一提的是,凱豐的入黨介紹人還是博古,他們算是同學兼好友了。
相比凱豐,博古晉升要更快,他一度成為了臨時中央總負責。而凱豐在博古等人的提攜下,人生也步入快車道,1934年當選中央委員,還是政治局的候補委員。
中央紅軍長征時,凱豐擔任紅九軍團中央代表,跟隨部隊一同行動,當時軍團長是羅炳輝。後來大家都知道,紅軍一路上惡戰不斷,特別是渡過湘江後,部隊更是減員了一半還要多。
反對撤銷博古的指揮權
1935年1月,紅軍決定召開遵義會議,總結之前的經驗教訓。當時凱豐還在部隊前沿陣地上,離著遵義城有幾十公里,但因為他身份特殊,還是奉命前去參加大會了。
出席大會的都是一些重要人物,凱豐地位比較高。前面提到,他不僅是中央委員,還是政治局的候補委員,級別僅次於博古、主席和朱老總等六位政治局委員,與王稼祥等人平級,比彭老總這些元帥還高,當時彭老總只是中央候補委員。
大會上,思想一時沒轉過彎的凱豐站出來發言,他質疑主席的軍事指揮能力,還談到有人靠《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帶兵打仗;另一方面,他表態反對解除博古的指揮權。只不過,當時正確的意見佔據上風,凱豐的說法沒得到大家認可,也就不了了之。那麼會議結束後,凱豐哪裡去了呢?結局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
後來怎麼樣了?
一開始,由於凱豐認識不到位,結果被解除了紅九軍團中央代表的職務。一段時間後,眼看著局勢越來越好,紅軍脫離了危險,凱豐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知錯就改,在扎西深刻檢討,堅決支援主席的正確主張,也由此恢復了職務。
對於凱豐,主席絲毫不計較,仍然十分信任他,對他委以重任,畢竟當時情況複雜,有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後來凱豐在七大落選中央委員,主席還親自為他說話拉票;凱豐在東北創辦報紙時,主席也欣然為他題寫報名,並且悉心問候他的身體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紅軍兩大主力會師時,面對四方面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他的老鄉凱豐還最早公開發表文章批評,堅決站在主席這邊。只不過批評有些過頭,凱豐連帶著四方面軍的將士也一起批評,許世友、洪學智一大批將領強烈不滿,甚至“拖槍逃跑”。這件事後,主席也耐心教育凱豐,工作要注意方法。
49歲早逝
建國初期,凱豐一開始在東北工作,1952年相繼當上了中宣部副部長、馬列學院院長等職務。只可惜的是,由於革命年代積勞成疾,建國後又日夜操勞,凱豐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於1955年3月病逝,終年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