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普日
百年再出發,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1年9月11日—9月17日
9月17日
開福區舉辦了“星火科學”活動
為了讓民眾更好地
接觸科學、瞭解科技
長沙海底世界積極響應號召
踴躍參加“星火科學”活動
向廣大民眾推介、普及海洋科學知識
提升公眾海洋科學素養
科學主題創意集市
以“星火科學”為主題
入駐科學主題創意集市
開展水母展示及科普講解
現場玩偶表演互動等活動
向民眾更好地推介
普及海洋科學知識
說到海洋科學知識
您知道嗎?我們的日常生活
正在被各種“黑科技”包圍
其實,在海底也一樣
一場翻天覆地的工業革命正在悄悄進行
機器人技術、AI、低造價感應器
衛星系統、大資料、基因工程等的快速進步
打開了海洋資源利用和研究的新格局
顛覆性的海洋技術的推廣意味著
在將來,我們會擁有更乾淨
更安全的海洋環境
今天,三水就帶大家一起見識一下
那些厲害的海洋硬核“黑科技”
1、無人自主船舶
人類對無人駕駛船舶的嚮往與研究由來已久。無人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已出現,到1990年,大規模的無人艇專案層出不窮,隨後,有更多的無人駕駛船舶應用於軍用和民用領域。
雖然無人駕駛船舶發展還存在一系列技術、社會、法律障礙及其他不確定性,但無人駕駛船舶應該是未來船舶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因為人類終歸要將自己從航海中無處不在的危險和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2、水下機器人
水下機器人也稱無人遙控潛水器,是一種工作於水下的極限作業機器人。水下環境惡劣危險,人的潛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機器人已成為開發海洋的重要工具。
無人遙控潛水器主要有:有纜遙控潛水器和無纜遙控潛水器兩種,其中有纜遙控潛水器又分為水中自航式、拖航式和能在海底結構物上爬行式三種。
2015年3月19日,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6”號進行深水裝置測試,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海底,這是國內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的南海。
3、水下AR眼鏡
當前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普及且處於大力發展階段,在海洋中也不例外。
美國海軍工程師為其潛水員設計了一種增強視覺顯示器——可以將其理解為一款防水和超長續航的谷歌眼鏡。
這項新技術能將聲納資料與水面團隊情報結合起來,幫助商業潛水員和搜救隊在可見度接近零的情況下完成複雜任務。
4、藍色革命
藍色革命指用人工方法控制海洋魚類生長和繁殖的技術革命活動。通常採用舉辦海洋牧場的形式,牧場內設苗種基地,由親魚池、人工孵化站和幼魚池等設施組成。用科學方法,大幅度提高孵化率和成長速度。
2014年,人類首次實現食用人工養殖魚類的數量超過野生魚類。新的水產養殖技術促進了水下農業的爆發性增長。
水下“aquapod”養殖箱在夏威夷、墨西哥和巴拿馬等地都投入了使用,這樣的技術創新讓水產養殖業可以離岸發展,這消除了困擾海邊漁場的汙染和疾病問題。
5、水下雲計算
超過95%的因特網流量都是透過海底纜線傳輸的。在不久的將來,資料將不光在海底傳輸,還會被儲存在水下。
當前資料中心高能耗(接近全球能耗的3%)已迫使人們將其遷移到冰島,因為那裡的寒冷氣候能夠提高冷卻的效率。與此同時,地球上接近40%的人口居住在接近海岸的城市。
為了降低資料中心所需的昂貴場地使用和冷卻成本,微軟於2015年在加州外海成功測試了一個水下資料中心原型系統。下一代水下雲節點甚至可能會使用其自身的海洋發電站。
6、海洋垃圾桶
海洋垃圾影響海洋景觀,威脅航行安全,並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產生影響,還會造成水體汙染,造成水質惡化,進而對海洋經濟產生負面效應。
國外小夥十年如一日,致力改善海洋環境,終於研究出一款能夠放在海洋裡就能收集海洋垃圾的“海洋垃圾桶”。
這個“海洋垃圾桶”小巧便利,外形就像一個普通的水桶,但是它的功能可一點都不普通,它是太陽能動力系統,可以把海水“吸進去”,不停地將海水“過濾”,把海洋中漂浮的塑膠袋過濾掉。
據報道,這樣的海上垃圾桶,每天可收集1.5公斤的垃圾,相當於10年可以收集20萬個塑膠瓶或83萬個塑膠袋。
7、海洋仿生機器魚
機器魚是科學家們根據仿生學原理設計製造的,它們遊動起來酷似真正的鯉魚,身體在發動機的推動下來回擺動,並用鰭和尾來改變它們的遊動方向。機器魚頭部前段安裝有魚眼攝像頭,可錄製影片並利用感測器感知周圍環境。
新型機器魚不僅可用於生物研究,未來通訊距離和續航時間增加後,可用於水下軍事偵察領域。金槍魚機器魚就可以執行海上監視任務,監控著近海石油平臺周圍的管道。
海洋仿生機器魚還可以收集海底資料,以進行環境監測。這些經歷了悠長歲月考驗的物種,正被人類用於各種海洋問題的解決。
怎麼樣?
這些海洋裡的“黑科技”
您都認識了嗎?最欣賞哪一種呢?
或者您知道的其他海洋“黑科技”
評論區分享一下
讓更多小夥伴一起漲姿勢吧!
《End》
——文章來源——
網路資料整理,如有不妥,敬請告知刪除
編輯 | 三水
審稿 | 陳Qiao
總策劃 | 郝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