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影片,一個大學宿舍裡,六個男生每天一起健身,所以六個人身材都很健碩,整個宿舍充滿了青春的朝氣。
評論區的網友羨慕不已,“我也想要這樣的室友”。
一位網友說,自己最自律的也是大學的時候,宿舍裡一個女生每天早晨6點半叫她起床,兩個人一起下樓運動,一起吃早飯,畢業之後一個人住,就再也沒有這麼自律過了。
為什麼說“和自律的人在一起,你就很難偷懶”?
其實,身邊有一位自律的人,為我們提供的是達到自律最重要的因素:動機和環境。
試想,我們和好朋友吃火鍋的時候,一不留神就吃多了,但是和客戶吃飯就總是吃不飽;躺在家裡,刷著手機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坐在鴉雀無聲的圖書館,看手機就會感覺緊張。
一個人的時候也能自律,重要的是找到改變的動機、創造積極的環境。
馬歇爾·古德史密斯是美國管理研究院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曾經為超過150名CEO及其管理團隊進行輔導,幫助他們改變行為和管理上的習慣,突破瓶頸。
在《自律力》一書中,他提出了6個積極問題,幫助我們克服環境中的消極誘因,克服惰性,實現人生中那些積極的改變。
廚房裡飄來誘人的香味,讓我們胃口大開,卻忘記了醫生讓我們控制膽固醇的建議;
手機鈴聲響起,我們的眼神不由自主轉向亮起的螢幕,把剛剛拿起的書本又放了下去;
時鐘走到7點51分時,你保證8點開始工作;8點32分時候,你會把鬧鐘設在9點;
你成了一個“整點愛好者”,患上了嚴重的拖延症。
在培養一個新的習慣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想做出怎樣的改變?減肥、跳槽、考個專業證書、給家裡做一次徹底的清理並且保持下去?
你有這種想法多久了?是不是你每天早上起床都對自己說“今天我要做出改變”?
結果怎麼樣?也就是說,你下決心要做的事情裡,哪一件付諸行動,並且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這三個問題反應出的是我們改變一個習慣時會面臨的三個難點:
第一:我們不肯承認自己需要改變。
也許是沒有意識到應該做出改變,也許是意識到了,卻還要為自己找藉口,否認自己需要改變。比如容易發火、愛生氣,怎麼都改變不了,只能說:我就是這樣的人。
第二:不重視自身慣性的力量。
慣性是我們不能做出改變的原因,它極力阻撓我們走出舒適區,去做那些從長遠來說非常有益、卻不容易做到的事。
如果吃完飯癱倒在沙發上你會很舒服,這就是你的舒適區,但是為了健康考慮,走出家門散散步是更好的選擇,但也更難。
第三:不知道怎樣去改變。
改變需要三個條件:動機、認識和能力。
比如我們為了健康,會有減肥的動機,但是如果缺乏對營養學的認識和必要的烹飪能力,就無法設計出有效的減肥計劃,並把它堅持到底。
或者反過來,我們有足夠的認識和能力,卻缺乏動機,也同樣無法完成減重任務。
知道自己想要改變什麼,為什麼我們還是難以成為理想的自己?
因為在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有一道深深的鴻溝。
在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時,我們會把人類善於逃避的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
比如,我們不鍛鍊,是因為“這不好玩”或者我們“太忙了”;
我們遲到了,是因為“堵車”或者“孩子們有急事”;
我們沒有管住嘴巴,因為“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應該吃一頓獎勵自己”……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麥克林提出了“人腦三層腦理論”,也就是說,大腦包含了原始腦、感性腦、理性腦等三個部分。
原始腦是大腦最古老和最小的部位,作用是維持人體的基本生存功能,控制生命的功能和身體生長過程、器官新陳代謝、維持生命生存的總體水平,這個部位不具思考或學習能力,只根據外界的刺激來做出本能的反應。
感性腦是情緒中樞,是人類為了適應合作和群居生活,發展出的系統,它與嗅覺、內臟活動、情緒反應有關,讓人類能與外界形成細膩而複雜的情感互動,溝通外在世界和內在環境,掌管情緒、感性記憶與注意力。
理性腦是最晚開始發育的部分,主管語言說話、文字寫作、計劃推理、學習適應、抽象思考等功能,讓人類具有高等心靈智慧、聰明心智反應、豐富創造力等等。
比如你的改變目標是不吃甜食,當你肚子餓的時候,原始腦會告訴你:餓了,你要吃東西,最好是甜的,因為甜食能最快提升血糖;
感性腦會告訴你:上次吃巧克力蛋糕時,那種誘人的香氣太讓人快樂了;
而理性腦則會說:不行,健康的身體需要你管住嘴。
三個聲音衝突到最後,總會有一方會擊敗其他兩方,你能聽從哪個聲音,就決定了你的自律力。
人類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理性腦的存在,它讓我們能夠用理性去戰勝本能和感性,讓我們說到做到,知行合一。
改變不會一蹴而就,成功是日復一日堅持努力的最終成果。
只要努力了,我們就會變得更好,雖然這可能很難,一兩天看不到效果,但是如果不開始,你也就永遠無法抵達目的。
在《自律力》一書中,作者建議我們應該針對自己的行動目標,做一個“每日問答”,便於反省,同時也提醒自己保持自律: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去設定明確目標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去實現我的目標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去尋求人生意義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天睡前認真反省,能讓我們對生活的投入度和掌控度得到提升。
有一個人每天提醒你、催促你去做什麼,這是外在動機,他或許能一時幫助你保持好習慣,但是沒有外在動機的存在,你就很難堅持。
只有發自內心地想做一件事,享受做這件事的快樂,喚起內在動機,才會輕鬆做到自律。
作者在書中反省:自己曾向自己承諾,今年要讀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結果已經連續承諾了43年。
面對一些好的改變,我們總是相信未來還有更多時間可以做,這種相信時間可以無限寬容的信念,誘發了拖延。
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盡頭的,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實現自我成長、自我完善,才能有機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點個【在看】,你最想改變什麼習慣?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從今天起,每天一小步,自律就會有收穫。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