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知乎上,有人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如今的你還會跟同事親友聯絡嗎?
一些較為年輕的人覺得,我二三十歲,肯定需要跟同事親友聯絡,這都是一個人的人脈資源。
一些有所經歷的老油條覺得,工作了二十多年,才逐漸覺得,沒必要跟這些人有太多的聯絡,因為這世上有太多的人都是過客。
有些時候,我也在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有那麼重要嗎?也許,並沒有年輕時想象得那麼重要。
年輕的時候,身邊人總跟我們說,要與人搞好關係,積累人脈。可是,這樣的觀點,真的是絕對正確的嗎?
歷經了社會滄桑,被社會打磨了一番之後,我們才徹底明白,所謂的關係和人脈,只跟我們的實力有關。有實力,自然有一堆人跟著你。沒實力,別人還會裝作不認識你。
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是這個道理。
別相信所謂的“朋友論”,別相信多交朋友就能成功的話語。要知道,普通人所遇到的朋友,都不過是些酒肉朋友而已,毫無意義可言。
02
張先生:45歲之後,我開始過著“獨來獨往”的生活。
年輕的時候,張先生還是圈中有名的社交達人,不僅喜歡跟上下級打交道,而且還會參與到不同的飯局當中,有著不錯的人脈資源。
每當他談起自己的人脈資源時,他都特別興奮,認為自己的能力絕對比同齡人要高出許多。這時候的他,活得太順暢了。
過了兩年之後,張先生由於突發疾病進了醫院。在住院的期間,他以為自己的朋友會關心自己。殊不知,除了老婆孩子父母的關心,別人根本就不理他。
更重要的是,有好些同事,都在他住院之後,便到處戳他脊樑骨,而且在領導面前說他的不是。
因此,在張先生出院之後,他收到了一個通知,那就是職位變動,他被安排到了某個閒散的職位當中。
在瞭解了這些事兒後,他自己也感慨,平時自己對這些人那麼好,也沒有得罪過他們,為何他們要做這樣的事兒呢?
而張先生自己也想明白了,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的朋友和知己呢?於是乎,他在45歲那年,就開始了“獨來獨往”的生活,反而活得更瀟灑了。
03
我們不妨思考這麼一個問題,像張先生這樣的社交達人,為何會產生一百八十度的態度反轉,進而成為了“獨行俠”呢?
其實,這一切都不過是“經歷”而已。有所經歷之後,你自然就能夠看透世道人心,明白這世間的真相。相反,如果你沒有經歷,那你自然就會堅持傳統的觀念。
傳統的觀念,就是做人要“廣交朋友,遍及天下”。這樣的觀念,不能說它完全不對,只能說它有點“極端”了。
難道說每個人都需要做到“朋友遍天下”嗎?沒這個必要。更何況,你交了上千個朋友,也不見得有一個知己。
就拿你身邊的同事來說,你把他們當成是摯友,把他們當成是可信任的人,拼命想與之搞好關係。
而在別人看來,你的行為不過是在“示弱”罷了。更重要的是,有經驗的人會知道,這種拼命想交朋友的人,不過是江湖小白而已。
真正的職場關係,不過是上班時候的“逢場作戲”,下班之後“無事不聯絡”罷了。在商言商,在什麼崗位,就說什麼崗位的話,僅此而已。
大多人到了中年之後,都不會跟同事有過多的往來。因為他們知道,井水不犯河水,那就足夠了。
04
西方哲學家說過這麼一句話:“在這個世上行走,你永遠都是一個人。”
一個人行走,不管你遇到多大的困苦,最後都需要你一個人來承擔。所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是這個道理。
人到中年,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人的感情越來越淡薄,對於生活的認知越來越深刻。這個時候,我們就不會對太多的人與事兒感興趣。
對待親戚,我們只有這麼一個看法,他們無非是一般的過客而已,哪怕血緣關係再親密,也不過是熟悉的陌生人罷了。
對待同事,我們只有這麼一個想法,這些人來到我們的身邊,只是為了謀求利益而已。在職場的鬥爭中,往往不存在什麼“感情”之說。
別認為你的親戚就會對你好,也許他們只看重你的錢財和你所擁有的利益。
別認為你的同事跟你說幾句甜言蜜語,就代表他們喜歡你。也許,他們的甜言蜜語,不過是糖衣炮彈罷了。
人到中年,我們應該與知己、摯友以及幫助過我們的人多聯絡。因為他們才是真心待我們的人。
人到中年,我們應該把愛投入到家人身上。這世上除了家人外,沒有人希望我們過得好。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