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美留學的他聽聞新中國即將成立,毅然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經香港回到祖國。在長達60餘載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生涯中,他為新中國的通訊與資訊事業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創造了許多個“第一”:
參與我國第一個郵電高等學府北京郵電學院的籌建工作,是學院創辦人之一;
率先成功研製我國黑白電視廣播的發射和接收系統,建成我國第一座教學黑白電視臺;
出版我國第一部高水平的《資訊理論基礎》教材,以及《通訊網理論基礎》等學術專著;
創辦我國工科院校第一個資訊理論研究生專業。
他就是我國資訊理論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我國通訊理論、資訊理論、通訊網理論的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炯槃。
01
成長之路
1921年1月5日,周炯槃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松廈鎮。剛滿月時,他的父親因病去世,母親金愛年母兼父職,任勞任怨,持家教子。周炯槃天資聰穎,五歲前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他思路敏捷,過目不忘,勤奮刻苦,嚴謹求知,上學時所有成績均為優秀。
1939年秋,周炯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他的同學金世樂是中共地下黨員,周炯槃在與他的交往中,瞭解了共產黨的主張,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刊,對共產黨有了較深的瞭解。
當金世樂準備介紹周炯槃加入中國共產黨時,他們畢業了,金世樂回到解放區工作,周炯槃入黨的事情因此被耽擱了。
大學畢業後的周炯槃到上海新安電機廠任工程師。1944年春,他與曹姣鴻結婚。
1948年初,上海新安電機廠廠長孫鼎為了培養骨幹,支援周炯槃出國留學,並承諾出國期間薪金照發,希望他學成回廠工作。於是,他辭別妻兒,奔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科學系攻讀碩士學位。
在美國,周炯槃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碩士研究生的全部課程,於1949年7月以全優的成績榮獲了哈佛大學應用科學系理學碩士學位證書。
此時,傳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的訊息!按照原來計劃,周炯槃應當在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但在強烈的愛國心驅使下,他毅然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
回國後,作為解放前夕第一批歸國留學生,周炯槃等人受到了時任北平市軍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主任錢俊瑞和中國文聯主席周揚的接見。錢俊瑞勉勵歸國留學生們大展宏圖,為即將建立的新中國貢獻力量。
1949年8月,周炯槃回到上海新安電機廠工作。1950年初,他被派往天津新安電機廠任總工程師,同時到天津北洋大學兼職講授電機課。同年6月,他升任為天津新安電機廠廠長。
02
育人為先
1952年,周炯槃辭去了高薪的廠長職務,把股份也轉贈給了別人,謝絕了多方挽留,義無反顧地到天津北洋大學專職任教。
1955年7月,他根據國務院籌建北京郵電學院的指示,前往北京參與建立北京郵電學院,挑起了無線電系副主任的重擔。
在師資不足教材短缺的情況下,作為無線電系副主任和教授的他,身先士卒,加班加點,創編講義,示教垂範,先後開設了十幾門專業和基礎課程,培育了一批中青年骨幹教師,保證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
20世紀60年代,根據我國通訊事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新要求,他帶領無線電系的教師團隊,在北京郵電學院這所工科院校,率先創辦了具有濃厚理科基礎的“無線電物理”本科專業和富有理工融通特色的“資訊理論”研究生學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水平通訊建設人才。
20世紀80年代,他預測到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的潛在需要,又一次帶領教師團隊,走在國家教育規劃的前沿,率先在北京郵電學院創辦了“資訊工程”本科專業。隨後,這一專業得到全國高校普遍設立,為我國大規模資訊化建設及時地提供了專業人才。
為了滿足我國高校資訊化人才培養的普遍需要,周炯槃還系統總結了自己30多年潛心研究資訊理論的豐碩成果,編撰出版了專著《資訊理論基礎》,對我國資訊領域人才培養髮揮了重要作用,並榮獲了郵電部高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和國家教委的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
20世紀90年代,根據我國通訊網建設與發展的實際需要,周炯槃把研究方向調整到通訊網理論領域。
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他在國內首次編寫出版了以排隊論、圖論、最佳化理論和可靠性理論為特色的《通訊網理論基礎》,對我國如火如荼的通訊網路建設發揮了指導作用。此外,他還整理自己在信源壓縮編碼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專著《信源編碼原理》。
進入21世紀,根據我國高等學校通訊專業教學的普遍需求,他帶領一支中青年教師團隊,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通用的專業基礎教材《通訊原理》,得到各校相關專業的歡迎,獲得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幾十年的育人生涯,周炯槃堅持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嚴謹治學,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教學成果,先後獲得十餘項國家級或省部級教學成果獎,為黨的教育事業做作出了重要貢獻。
03
科研並重
在周炯槃看來,大學的根本任務是育人。但是,育人的內涵很豐富:既要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又要培養學生會做事,會分析問題,會解決問題,會創新。大學教育光有理論教學的課堂還不夠,還必須有科學研究的大課堂。他認為,大學裡教學與科研的關係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對立統一的,統一在人才的全面培育上。不僅如此,課堂理論教學用的知識和教材本身就應當來源於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成果是鮮活教學資源的基礎。總之,大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創造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此,在保證教學工作的同時,他同樣十分重視科學研究,經常帶領老師和學生們,特別是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
20世紀50年代,周炯槃帶領年輕教師,團結奮鬥,合力攻堅,從無到有,率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座用於教育教學的全功能黑白電視臺,填補了國內空白,創造了電視科學研究的全國紀錄。
在此基礎上,他和團隊把電視科學研究的成果總結提煉成教材《電視學》,開創了我國高校電視專業教學的先河,得到了國家領導人朱德副主席高度讚揚。
1964年,周炯槃帶領團隊參加國家重大專案“6401”工程會戰。他率先將國際上剛提出的卷積碼方法,應用到600/1200位元的資料傳輸機中,取得良好效果。後來,該數傳機經改進被應用於我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地面資料傳輸系統。
20世紀70年代,根據我國國防通訊建設的需要,他指導團隊把處於研究階段的CDMA原理應用於我國對流層散射通訊系統中,顯著提高了我國國防通訊系統效能,獲得了1977年北京市科學大會獎和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20世紀80年代,他指導團隊在“報紙傳真資料壓縮與傳輸”專案中,使用先進的信源壓縮編碼技術,使得新疆及西南邊區人民能在當天看到《人民日報》等中央報紙,先後獲得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郵電部“七五”重大科研成果一等獎。
1995年,周炯槃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進入21世紀後,周炯槃雖然壽登耄耋,仍然青春煥發,勤勉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根據國家對高速資訊網建設的需要,他主持研究了“高速資訊網中無線接入理論與技術”等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案,取得了高水平成果。
幾十年的教學科研工作,周炯槃一直是急國家所急,研國家之所需,需求在哪裡,就研究到那裡,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他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等十餘項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成果獎,並在科研中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隊伍。
04
一心向黨
周炯槃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早在大學期間,他就受到地下黨員的影響,樹立了共產主義世界觀。
1958年,他鄭重地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當時無線電系黨內負責同志認為,像他這樣有影響的入黨積極分子,留在黨外一段時間更有利於黨對知識分子的工作。因此,周炯槃入黨願望一直未能實現,直到恢復高考和高校工作走向正軌以後,他的入黨申請才被提上日程。
1983年5月,周炯槃終於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黨員。
曾有人問起他為什麼對共產黨如此執著追求?他說:“我對中國共產黨比較瞭解。早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幾個要好的同學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在那水深火熱的年代裡,我知道他們是怎麼樣為黨工作的,我從心眼裡佩服他們。再說,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怎麼會有今天國人的幸福生活?”
從準備入黨那時起,周炯槃就按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在教學科研方面迎難而上,為師垂範,精心教育和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科技青年人才。為了鼓勵學生好學上進,上世紀80年代,他將自己獲得的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特等獎等幾項獎金全部捐出,設立“資訊工程特別獎學金”。在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把200萬元人民幣儲蓄捐作北京郵電大學的教育基金。
周炯槃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大愛與責任,以他一生的實際行動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他先後被授予北京市、全國郵電系統勞動模範稱號3次;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高教局、教育工會、郵電部授予的先進工作者稱號4次;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成為第一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
2011年12月6日,周炯槃在京逝世,享年91歲。
文:林家儒,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慧學院資訊理論與技術教研中心責任教授,周炯槃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小組成員
本文圖片由周炯槃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小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