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那股風在幾年前猛烈的刮來、又快速的吹走,但似乎沒有動搖汽車行業的「共享」。國內各大汽車廠商仍然樂於投身共享出行,這裡面的深層次考慮是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共享出行的三種模式。
第一是網約車。這個模型和計程車有什麼區別?沒多少區別。不過是計程車市場被政策解放後,資本湧入,將出租車從油車向電車推動,順便擠壓傳統計程車壟斷的市場。要說網約車前景有多大,計程車發展了這麼多年,大家都心知肚明。
當然,計程車模型也有好幾種,比亞迪自有采用比亞迪E6的鵬程電動,也有出售E6給城市計程車公司的情況。
如果硬要把這種模式解讀為消化純電動汽車,多少有些勉強,畢竟按照這個邏輯,以前的計程車也在消化汽車,只不過是油車罷了。兩者之間有本質區別嗎?並沒有啊。
相比之下,滴滴將消費者自有汽車囊括進來,只做平臺,邏輯上難道不是一門更好的生意嗎?
第二,租賃車。且不說短時租賃目前山窮水復,瀕臨破產,就租賃市場而言,市場沒有擴容,一嗨、神舟一夜之間將所有油車更換為電車,邏輯和計程車市場一樣,還是一個存量市場的問題。
作為兩個傳統且成熟的行業,網約車和租賃車在政策和網際網路的驅動下,放開了市場準入,提升了服務,要說有什麼深層次的考慮,我看未必。
至於收集資料,特斯拉、蔚來、小鵬作為新勢力車企,絲毫沒有涉足計程車的打算,蔚來甚至還禁止參與到計程車和網約車。可見,資料收集並不一定非得是出行行業。
換一個角度,只要售出足夠多的車即可,因此,花費精力、提高產品力,提高銷量,降低成本才是王道。
第三,Robotaxi。我認為這會是未來的主要形態,但這個形態用來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釋放多少能量呢?
Robotaxi是以「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為形態的出行服務,這牽扯到兩個趨勢,恰好是我們前面所涉及的。
從油車向電車,這是前面計程車和租賃汽車主要發揮作用的地方。汽車行業在2008年前後所展現出的創業趨勢正是消滅油車,推動電車。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基本都是如此。
他們是電車的硬體創業者,我把這個稱之為汽車新勢力1.0。
汽車新勢力1.0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培育了龍頭企業,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
為此,後來者進入純電動汽車的門檻越來越低,簡單來說,2008年特斯拉制造純電動,從無到有,投資可能需要10000億,2015年受惠於特斯拉打下的基礎,蔚來、小鵬只需要1000億就能製造汽車了。從此,純電動汽車規模開始起量,成本越來越低,2021年小米制造汽車只需要100億就夠了。
正是純電動汽車製造成本逐步降低,產業鏈逐步完善,又一波新勢力才湧了進來。他們不再將製造一輛電車視為主要核心,更關心在純電動基礎上建立的軟體生態。這也是為什麼小米一開始不造車,思考來思考去,在投資了小鵬、蔚來之後還要進軍汽車。
整個邏輯和小米手機一樣,產業鏈已經成熟,藉助軟體建立新的生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第二波新勢力汽車企業多為網際網路巨頭,小米、百度、華為、OPPO、阿里等等。
我稱他們為新勢力2.0,吃硬體上的現成飯,開始做軟體上的構想。
軟體構想就是自動駕駛、就是智慧互聯、就是OTA,就是各種生態從PC、手機向汽車內移植,畢竟解放了駕駛者雙手,汽車就是個移動的盒子,這裡面會產生一大堆音樂、影視和遊戲的需求。
你可以在車裡聽歌、看電影、打遊戲,甚至啪啪啪,這些都是無人駕駛解放雙手之後,必然誕生的需求。
至此,汽車發展經過了電氣化、智慧化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之後才是想象空間最大的「共享化」。實話說這三個方向,從業人員已經聽得耳朵起繭子了,只是具體幹什麼沒思考過。
發展純電動、智慧化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麼,用這些車取代油車嗎?狹隘了。
如果你說發展中國汽車產業,也不算錯,可這跟普通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發展純電動汽車、智慧汽車,最終是要建設「三零社會」——零事故、零排放、零擁堵。試問,簡簡單單用電車取代油車能達到這個目標嗎?顯然不能,所以我們需要共享化。
計程車、網約車、租賃車,本質上都是共享化,但這種共享化還不夠,夠與不夠的標準是——能不能讓消費者放棄擁有一輛汽車的想法。
北上廣深容納不了那麼多汽車,汽車保有量的節節升高。一個是資源浪費,一個是交通擁堵,就算把所有的車都換成無人駕駛,該堵還是堵,特大城市解決擁堵不會是建更多的橋,鋪更寬的路,它只能想方設法的降低保有量。
你要說服消費者放棄私有化一輛車,必須保證共享出行的體驗足夠好,這樣才能進入一個邏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共享出行,路上的私家車越來越少,交通越來越快,成本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共享出行。
依靠Robotaxi構建更加高階的出行體驗,藉助電動化的出行成本優勢,藉助無人駕駛的出行體驗優勢,再配合政府政策不斷推高私有化汽車的成本,最終形成——共享出行不光成本遠低於個人擁有汽車,在體驗上也優於自己駕駛汽車的邏輯圈,以此解決大城市病。
也就是說「共享化」是終極概念。雖然現如今技術還沒發展到那一步,但先入為主,搶佔先機,即便是以傳統模式運營共享出行也在所不惜。畢竟消費者熟悉了一個平臺,就會長期使用這個平臺,當共享汽車到來時,也就成了它的客戶。
記不記得微信支付的騷操作,它是如何和支付寶激烈競爭,又是如何上位的?習慣就是競爭力。除此之外,我們都可以想象,現在的共享出行按次和里程雙重計費的模式會逐漸轉變成為按里程或按時間包月、包年的套餐。(沒有返空費)
這解決了什麼問題?這不光解決了你在特大城市的出行問題,也解決了你在全國各地的出行問題。你帶著你的套餐,路上有你選擇的那個品牌,就像是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一樣。
只要在中國,有網路的地方,就有你能使用的車,這是網約車和租賃車的結合。
本文首發知乎
圖 | 來源於網路
About Astoncar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