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身為地道的宣威人,我對火腿再熟悉不過了。受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影響,宣威各地的火腿品質也有一定的差異。
我的老家地處宣威北部,那裡山高林密,氣候冷涼,出產的火腿鹹度適中、肉色鮮嫩、氣味芬芳,在宣威火腿裡品質相當正宗。但祖輩們及我,對火腿並不十分喜好,我們更喜歡“正菜”。殺年豬後去除前後腿、豬頭和項圈,沿著豬脊椎一分為二取兩塊中間肋部,再用鹽巴醃製後掛起陰乾,便製成了“正菜”。它們是豬身體的主要部分,是每年醃製出的臘肉中的主力,是莊稼人一年到頭蛋白質和脂肪的主要來源,是招待客人的必備主菜,或許這就是它命名為“正菜”的緣由吧。
相比豬的後腿,“正菜”薄厚適中,醃製起來需要的鹽巴更少,基本不會因為製作工藝不佳而變質,做成的臘肉鹹味更淡,可切片炒著吃,也可以成塊煮食。雖然肥肉佔了“正菜”的大部分,但那油膩感正是莊稼人的最愛。切片伴著少許辣椒大蒜炒熟,或者直接清炒,一大碗紅白相間的肉片浸泡在晶瑩透亮的油裡,油汪汪、香噴噴、熱乎乎的……夾一筷頭放進嘴巴,嚼起來滋滋冒油,肉香伴著油甜,讓人味蕾綻放,如痴如醉。若再來一碗傳統的苞谷飯,那甘香稀釋一下油膩,讓人食慾大增,吃下三碗油泡飯,能確保在一天繁重的活計裡精力旺盛。
若切片後疊摞整齊,豬皮部位朝下,用中火炒炸到微黃髮油,收走部分油脂,放入幹酸菜炒出香味,倒入熱水,大火爆煮十分鐘,油而不膩的酸菜臘肉湯便做成了。它的風味是其他肉菜永遠不可比擬的,能讓迷途的遊子找到歸路,讓奮不顧身的前行者駐足回盼,讓活成一株真菌的孤獨者開出陽光色的花朵…… 隨著國家教育政策不斷改進,90年代以後,農村孩子小學畢業後都能上初中,由於村落分散,大都到離家十幾二十公里的鄉鎮中學集中住校讀書,但農村老百姓的經濟水平和鄉鎮中學後勤建設,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遠遠滯後,那時多數學生每天吃兩頓飯,每頓5毛錢一大搪瓷碗蒸米飯(聽說是加蘇打粉蒸熟的,確保量足飯軟),外加2毛錢的酸菜洋芋湯,偶爾有西紅柿豆腐湯和青椒炒新鮮豬肉,但因價格相對高昂,每次都只有很少的學生購買,學校食堂慢慢就極少做了。當然也有早點,5毛錢一個的蒸包子,或許是出於群體從眾心理,也或許是發揚永恆的革命精神,大家都比誰更能吃苦,誰更抗餓,開始是部分學生不購買,慢慢買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包子店也關門了。
一個個十三四歲的青春男女,正值身體和智力高速成長期,在全封閉式管理的學校裡,如何獲取足夠的脂肪和蛋白質成了問題。最終還是群眾的智慧發光發熱,部分心疼孩子的家長髮明瞭玻璃罐頭瓶裝炒臘肉,並在口口相傳下得到普及。每週孩子回家帶到學校,那一瓶臘肉便成了他們青春荷爾蒙的生命線和能量源泉。這一瓶炒臘肉用“正菜”炒制是最佳的,足夠的油和肉能讓孩子們更扛餓,若是用火腿炒制,那四溢的香氣如同靡靡之音,或許會讓孩子們忘了苦讀書。在那些飢腸轆轆的年歲裡,當孩子即將上初中,即使再困難的家庭,辛勤的父母都要額外預算出一到兩塊“正菜”,確保孩子讀好書。
那個時期的無數少年學生,後來有的依舊是農民,忙碌於綿延不絕的群山裡的紅土地,勤勤懇懇渲染著中國的底色;有的進城務工,扛起各行各業的繁重工作,為國家經濟建設不懈奮鬥;有的成了老師或者醫生,甚至是科技、金融、文化工作者,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他們終其一生也不會忘記那一瓶“正菜”臘肉,那是一種力量和精神。
如今,鄉鎮中學有了學生營養補助,孩子們吃上了自助餐,家長不再為他們吃不飽發愁,瓶裝“正菜”臘肉也退出了歷史舞臺。現階段,中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175.7cm,東亞第一,女性平均身高也是東亞第一,達到163.5cm。從1985年至今,中國男女平均身高增幅在全世界都是靠前的,暫且不論智力增長如何,但這些直觀真實的資料,包括那瓶遠去的“正菜”臘肉,正是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
本文來自【曲靖日報-掌上曲靖】,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