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第54軍從朝鮮回國後,為何駐防重慶?戰略縱深的大後方
每一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去能把導航也能繞暈的“山城”重慶。重慶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唯美詩句說的就是重慶。
鮮為人知的是,重慶也是我軍“三大王牌集團軍”第54集團軍歷史上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重慶怎麼與第54軍結緣?重慶又有什麼優勢,且聽筆者細說端詳。
圖|重慶
1952年10月,中央軍委以四野第44軍(原第130師)、第45軍(原第134、135師)為基礎組建了第54軍。彼時,第54軍的戰鬥序列如下圖所示:
圖|第54軍戰鬥序列
1953年1月,第54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雖說當時已經處於抗美援朝戰爭後期,可新生的第54軍依舊錶現不俗,打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戰績。
舉一個例子,1953年7月13日,第135師404團1營營長李九龍率部擔任前衛,奉命沿金城川向梨船洞進攻。是戰,李九龍打出了王牌軍的氣質,打到自己當了排長,面對敵優勢兵力堅守了六天。
圖|李九龍
1958年7月,第54軍班師回國,駐防四川重慶。大家可能好奇,第54軍為何要駐防重慶?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重慶是我國的戰略縱深的大後方;
一個國家擁有廣袤的戰略縱深,國家安全也就有了保障。我國的戰略縱深在大西南,而重慶非常之特殊,全在於其為我國戰略縱深的大後方。如下圖所示,重慶處於群山環抱之中,屬於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
圖|重慶周邊地形圖
重慶的地貌型別,主要是丘陵和山地。其中,山地面積佔重慶總面積75.33%,以至於在重慶很難見到一塊平定地。由此可見,重慶的別稱“山城”絕非浪得虛名。這也不難理解,十四年抗戰中,重慶為何能夠成為“陪都”。
三、重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川、渝沒分家的時候,重慶就是四川成都的東線門戶,地理位置極為優越。自古以來歷代封建王朝入川,路線無非兩條:一路走漢中,一路走重慶。如下圖所示,重慶是川渝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
圖|重慶交通便利
建國初期,隨著成渝鐵路的投用,結束了四川沒有鐵路的歷史,重慶的交通優勢更加突出。截止1958年,第54軍駐防重慶之際,重慶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隱隱成為大西南的另一大交通樞紐。
三、重慶工業門類相對齊全,戰略地位高;
重慶工業發軔於晚清,大發展關鍵時期是在十四年抗戰中的“陪都”歲月。抗戰勝利後,重慶成為了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工業城市,也是我國當時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後,為我國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
圖|“一五”計劃中的重慶
“一五”計劃期間,中央加大對重慶工業的投資:
重鋼大平爐工程、重慶空氣壓縮機廠、中梁山煤礦、六一〇紡織廠,改建和擴建南桐煤礦、天府煤礦、永榮煤礦、重慶特殊鋼廠和綦江鐵礦等大中型專案,在山城拔地而起。
截止1957年,重慶工業總產值達17.01億元,輕重工業門類相對比較齊全,這也就意味著重慶有著較大的軍工潛力,戰略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圖|重慶舊照
此外,重慶雖於1954年改為四川省轄市,可與此同時也成為了我國的計劃單列市(時間:1954年至1958年)。也就是說,第54軍在駐防重慶的時候,重慶已經成為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工業大城市。
四、重慶物質條件好,便於部隊建設;
軍隊駐地的選擇,務必要考慮一個地方的物質條件。譬如,“陸軍老大哥”第43軍早期駐紮在海南島,於1961年撤銷番號。雖說第43軍撤編是按照我軍流程正常調整,可也考慮到減輕地方壓力。
圖|第54軍軍長丁盛在對印反擊戰前線
第54軍選擇駐防重慶,也是同樣的道理:重慶物質條件好,便於軍隊建設和發展。事實如此,第54軍在重慶駐防期間取得了長足發展。到了1962年的對印反擊戰中,丁盛指揮第54軍全殲印軍王牌第11旅。
由上可知,重慶對班師回國後的第54軍而言,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重慶並非第54軍的第一個家。1968年9月,第54軍移防雲南下關。次年10月,第54軍北上移防河南新鄉,轉隸武漢軍區。
圖|百萬大裁軍
1985年6月,武漢軍區在百萬大裁軍中被裁撤。第43軍也被列入裁軍名單,其所屬第127、129師調入第54軍,後整編為第54集團軍,成為了我軍“三大快反集團軍”之一。2016年2月,濟南軍區撤編,第54集團軍轉隸中部戰區陸軍,這就是後話了。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4軍簡史》(劉立勤·〈軍事歷史〉);
[2]《市情簡介》(重慶市政府網);
[3]《“一五”計劃——重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七一網);
[4]《百戰雄師四十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君威·〈 軍事史林〉);
[5]《五十四集團軍:鐵軍中的鐵軍 番號由周恩來拍板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