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射速快、火力猛、突襲性好,可實施面打擊……”10月中旬,第74集團軍預任參謀集訓隊組織的聯合作戰“講武堂”課堂上,某合成營排長張旭將一次聯演中自身破障受阻的經歷娓娓道來,掀起一場關於聯合火力打擊的“頭腦風暴”。
那次聯演中,擔任前沿突擊分隊的該營在發起攻擊時遇到一塊“硬骨頭”。“藍軍”利用地形優勢,提前設定大量堅固障礙,需要直接派遣工兵分隊直前破障。然而,“藍軍”嚴密的火力網讓工兵分隊很難靠近障礙。
“突擊車分隊前出實施首輪火力覆蓋破障,剩餘兵力從兩翼掩護工兵分隊人工破障。”該營營長一聲令下,身為突擊車分隊指揮員的張旭迅速前出。然而,僅憑突擊車和旅直屬炮兵的支援火力,並不足以達到預定毀傷效果,“藍軍”防線仍殘留較多堅固障礙。
眼看破障時限越來越近,營長只能咬牙作出決定,由工兵分隊帶著爆破裝備強行破障,但效果並不理想。最終,受制於前沿障礙的該營,以很高的戰損勉強完成任務,但也因無力參加後續戰鬥,遺憾退出演練。
“覆盤時,我們在總結教訓時感到,由於缺乏聯合火力籌劃意識,僅把眼睛盯著看得見的火力,根本沒有思考如何獲得更有針對性的火力支援。”講到此處,張旭的遺憾之情溢於言表,“這一仗,倘若能事先規劃航空兵火力支援,損失絕不會如此慘重。”
張旭分享完他的實戰案例後,“講武堂”教員賦予全體學員相應的戰鬥角色和任務,大家分別扮演營級指揮員、參謀、排長,參與到張旭帶來的這個案例的推演。大家重新經歷一場“破障戰鬥”,思考如何改進不足。推演中,教員逐一向擔負不同戰鬥任務的學員提問題,加深了大家對聯合火力打擊的理解。
“一堂課講透一個經典案例,一堂課似一場‘實戰’經歷!”參與“講武堂”的學員張亞坤認為,這種具象而且貼合自身經歷的案例,不僅能夠讓人更有代入感地學習聯合作戰,而且還細化了具體步驟指令,使大家對聯戰聯訓知識的學習更加深透。
隨後,在預任參謀集訓隊參加的一場聯演中,學員李秋成率領的運輸分隊遭遇“藍軍”生化襲擊。在自身防化處理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他根據“講武堂”所學要點尋求防化力量支援。最終,在某防化分隊的協助下,他們迅速透過“染毒”地帶,繼續向目標地域進發。
短評
“論”戰就得有戰味
■曲明遠
在全軍大興學習聯戰聯訓之風的氛圍下,如何真正推動聯合作戰思維走深落實、學以致用,是每一名官兵應該思考的問題。毛澤東曾把“詳舉戰例”作為提高戰術思想水平和指揮藝術的重要途徑。葉劍英也把戰例研究作為戰術訓練四個環節的重要一環。可見,要深研作戰理論,不可能繞開經典案例學習這一步驟。
戰例教學使官兵們如置身真實戰場環境,有助於他們運用聯戰知識分析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收穫勝利的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在這個逐步深化作戰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官兵們“沉浸式”體驗一場場聯戰聯訓的經典案例,不斷豐富和拓展自身所學,從而對聯合作戰的認識更加深刻。
“論”戰就得有戰味。要打勝仗,就必須推動作戰思維向實戰聚焦靠攏、作戰理論向打仗轉化運用。無論是“講武堂”的模擬戰場,還是每年各類聯演聯訓,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官兵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能打勝仗。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