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兩伊戰爭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是發生在1980—1988年的一場區域性戰爭,在這場長達八年之久的戰爭中,伊朗和伊拉克雙方不僅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整場戰爭更是對兩個國家的人民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生靈塗炭,當然戰後經過多年的重建和修正後,無論是兩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還是地區影響力都得到了巨大提升。但是說起那場四十年前的戰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場戰爭無形中也救活了當時已經趨於破產整頓的諸多中國兵工廠,甚至在當年的8年持久戰爭中,我國光是出口到兩伊戰爭的武器裝備出口額在當年都是一個天價數字。
這件事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隨著國家開始走向復興後,到70年代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的兵工廠,諸多的兵工廠不僅生產軍事作戰所需的各種主戰坦克、槍炮等武器裝備,更是在很多不同種類的常規武器中出現了大量的連鎖式兵工廠,而這些不同種類的軍工廠這也為軍隊在日常訓練中提供了充足的彈藥供應,但是缺點就是我國一直處於長期穩定的和平環境中,大量的兵工廠雖然能夠很飽和的滿足軍隊日常訓練的彈藥消耗,但是長此以往下去也會出現過度飽和的缺點和不足,自己用不完出口也因為當時我國的武器外貿出口遠沒有今天這麼影響範圍廣,所以很少有國家願意採購我們的武器,就算是採購數量也不會太多,所以大量的武器滯銷,繼而對大量的兵工廠而言就會出現停產、甚至破產歇業的問題。
就在這個時候兩伊戰爭爆發了,戰爭的出現意味著對武器裝備的需求也隨之增大,所以當時國內大量生產的武器裝備、特別是我們擅長的輕武器以價格便宜、質量上乘、加之供貨速度超快,迅速成為了兩伊戰爭時期最大的出口者。
其實在當時兩伊戰爭雙方是想要從歐美蘇這些軍事強國進口武器裝備的,但是當時對於美蘇而言,都因為自身在中東的戰略利益想要過渡干涉這場區域性戰爭從而漁翁得利,所以無論是伊拉克還是伊朗都沒有選擇蘇聯或者美國,轉身向我國下達了雪花片般的訂單,而這些訂單不僅解決了我們原本囤積的武器,我國兵工廠還加班加點生產了更多產品,解決了許多兵工廠的燃眉之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們的武器價格相比美蘇便宜了不少,但是架不住長達8年的戰爭需求大啊,所以薄利多銷的情況下,兩伊戰爭也為我國的軍工企業賺下了多達40億美元的出口額。40億美元在當時是什麼概念?1988年上海市全年GDP不過180億美元,可見當年的兩伊戰爭期間我國的軍工出口份額和市場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