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自驅型成長》這本書?
它的作者是美國國家兒童醫療中心成員,青少年腦發展專家威廉·斯蒂克斯洛德博士和華盛頓特區家庭輔導企業創始人奈德·約翰遜。
我之所以去讀這本書,是因為西南大學心理學教授高雪梅,給這本書做推薦時說:
“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以及育兒方法,讓我醍醐灌頂,也讓我想分享給大家。
因為現在很多父母,關於孩子的事情,都想事無鉅細的控制著,一旦孩子沒有做,就會陷入焦慮中。
卻忘記了,孩子最好的成長應該是他自己積極的成長。
Ⅰ
孩子不是傀儡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是一個掌控欲很強的人。
只要她在家,她就會給兒子喝一杯熱牛奶,也不管兒子是否願意喝。
當老師提出朱朝陽沒有什麼朋友的時候,她理直氣壯地表示,交朋友是進入社會做的事,現在只需要考慮成績。
她認為她的想法沒有問題,要求孩子按照她的步調前行。
但是孩子不是傀儡,他們在2歲以後,就有了自主意識,有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一直不能按照自己想法去行動,他們要麼抑鬱,要麼毀掉自己的生活。
樊登老師曾表示,當我們把孩子控制得過緊,我們就無意識地成為解決問題的機器。
剝奪孩子變得堅強、勇敢、自信、睿智的機會。
《小捨得》中的顏子悠就是如此,田雨嵐只在乎他的成績。
雖然她知道兒子喜歡研究生物,喜歡踢足球,但是還是禁止子悠去玩,認為那是不務正業。
最終,他因為忍受不了媽媽田雨嵐的控制,而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更是在考試中撕了考卷。
在書中,有這樣一組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辦事處表示,有5400萬中國成年人有著與抑鬱相關的問題,這一數字從2005年到2015年已增加了18%。”
而成年人的抑鬱,大多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
Ⅱ
孩子成功,只能靠自主動機
《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和兒子馬飛分開7年。
再次相見,兒子馬飛是個學渣,被認為是煤球,永遠洗不成鑽石。
而馬飛自己也這樣認為,所以逃課,抵制學習。
馬皓文沒有強逼著馬飛學習,只是充當著他的顧問。
“我現在可以不睡覺,學英語嗎?”
“這是你的事,以後別問我。”
馬皓文一直是在當一位顧問型父母,慢慢引導馬飛找到學習動力,而接下來怎麼做,如何做,則是馬飛自己的決定。
最後,馬飛在父親的帶領下,不斷逆襲,成為一名宇航員。
父親馬皓文雖然有著很大的功勞,但起到質的變化,還是馬飛自己的自主動機。
他想改變,他不想繼續成為大家眼中的學渣,所以才會成功。
Ⅲ
父母該如何做?
有人曾說:“道理聽了上萬遍,可我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現在很多父母也是這樣,道理都懂,但是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孩子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我懷疑孩子根本沒有自主動機!”
“我也不想管太多,但是孩子什麼都不做,難道我就隨著他去嗎?”
“孩子9點還不做作業,我要是不管,老師又得找我麻煩!”
…………
關於這些問題,兩位作者在書中用14個章節進行了闡述。
並且提供了70條切實可行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主動機,讓孩子自己積極成長。
希望大家能重拾育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