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家長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家長。的確,不管貧窮還是富有,只要為孩子學習好,家長們大都竭盡所能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彷彿孩子考取名校便是成功。但家長們卻常常忽略孩子擁有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獨立人格。很多孩子的物質豐富,精神卻並不自由。
所以,身處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讓我們都冷靜思考下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母親)? 我們到底要教給孩子些什麼? 留給孩子些什麼?一起來聽聽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語文教師黃玉峰怎麼說。
這個題目借用了魯迅的一篇文章。
魯迅當年為什麼要說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因為他處在中國幾千年以來變化最劇烈、斷層最厲害、人們最迷茫的時代。什麼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這些一夜之間變得好像不合時宜了。西洋的德先生賽先生進來了,有人開始講民主和自由、人權和博愛了,但是德先生賽先生又立不穩、鎮不住,於是人們迷茫了,無所適從了。所以魯迅要問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因為那時候有很多人不明白,到底要怎麼教自已的孩子, 世界變化得實在太快,他們自己就糊里糊塗,吃不準什麼才是對的、有意義的, 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培養孩子才算成功。
01
這個時代作為父親的我們,實際上精神空虛、迷茫而又焦慮
我們現在的處境,和當時的父親們其實非常類似。這個時代,我們的精神是比較空虛的,比魯迅他們迷茫得多。他們那時候雖然混亂,但至少還堅信有一個進步方向。
沒有了寄託,就比較容易焦慮,這就是現代社會的焦慮。大家都是非常成功的人士,有著豐富的知識、人生智慧和經驗,但是在面對未來的時候,只要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人,不論你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富有,都會感到迷茫。
過去我們寄希望於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希望大同世界,人人高尚,後來這個想法完全破滅了。接著我們又相信至少勞動致富、天道酬勤,透過刻苦讀書或者辛勤勞動可以改變命運,可是最近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事情讓人們連這點信念也搖搖欲墜了。
過去家長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現在家長也教育孩要好好學習,但已經不是同一個意思了。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聽上去很尊重知識文化,但是要知道,這句話出自北宋民間流傳的一首《神童詩》。北宋是一個可以靠讀書換取榮華富貴的時代。所以這首詩中還有一句話:“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為什麼讀書高呢,這是有前提的,還是因為讀書可以做官發財。我們現在說 “學好數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是一旦哪天發現世道變了,變成“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了,“讀書高”的思想很快就會土崩瓦解。
現在社會很浮躁,誰也說不清除了錢到底還有什麼是可信的。 所以現在人們的動力, 就是儘可能地為自己和孩子積累更多的財富。
現在的父母都很著急,有出息和沒出息的標準也很單一。孩子從小就被逼著上奧數班,要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大學畢業了又要急著找工作,然後要急著成家、買房、生孩子,在工作上要求晉升,生怕差了一步就比別人遲了。
孩子很累,家長也很累,因為所有的事情,包括讀書、工作甚至戀愛、婚姻都被當成任務來完成。
現在流行說怎樣怎樣就可以少奮鬥三十年,但是,他們不知道節約下來的這三十年要用來幹什麼—— 在掙到很多錢之後,除了去掙更多的錢之外,又要幹什麼?
今天的我們和魯迅他們的心情一樣,每個人都在問: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我們到底要教給孩子些什麼? 留給孩子些什麼?
02
生存很重要,但使自己幸福的能力更重要
魯迅當年的回答是這樣的:“須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 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不被淹沒的力量,也就是不管風向怎樣變化,都能夠使自己生存下去的能力。但今天,我們的希望比魯迅說的要求更高一點。 我們不僅要孩子生存,而且要他們有能夠使自己幸福的能力。
形勢永遠是在變化的,但是人心是不變的。一個自己有獨立思想的人可以做弄潮兒,一個被安排著隨波逐流的人就很容易被潮水淹沒。
今天來聽講的人都是成功的企業家、高管,所以我特別來說說大家關心的“富家子弟”的問題...
這一代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都和父輩不同。
富家子弟,尤其是中國的富二代們,有很大的特殊性。對他們的教育要充分考慮到這種特殊性。他們從小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金錢觀、價值觀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也和父輩不同。我們在思考如何教育他們的時候,首先要思考如何理解他們。
有個故事,說一個白手起家的大富翁去住酒店,要了一間最廉價的經濟房。酒店經理認出了他,就說:“先生,您兒子上次來我們這裡,住的可是最豪華的房間啊。要不要給您換一間房?” 富翁說:“我兒子有一個有錢的爸爸,所以可以住豪華房間,但是我只有一個很貧窮的爸爸啊。”
他這句話說得很有意思。很多人以為這個故事是在諷刺兒子敗家,我不這麼認為。 這只是反映出兩種不同的金錢觀。
柏拉圖在《理想國》這本書裡,記錄了一段蘇格拉底和一個很有錢的人的對話:
蘇格拉底問他,“你的錢是自己掙來的呢,還是繼承你父親的呢?”有錢人就問,“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呢?自己掙的又怎樣,繼承父親的又如何?”
蘇格拉底就說,“自己白手起家掙錢的人,看錢的眼神就不一樣了 。因為這錢不僅僅是財富,而且還是自己的產品。這樣的人會很愛錢,就像詩人愛自己的詩篇,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如果是繼承來的錢,就不會對錢本身有這種執著的感情,只是把它當成一個工具而已。”
蘇格拉底是個窮漢,但是他看得非常清楚。對於財富的積累來說,當然必須要有富一代的精神才行,但是富二代的那種心態,卻也不一定就是錯。 有時候把錢看輕了的人,反倒能夠關注到一些其他重要的東西。
再講一箇中國古代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候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當時幫助勾踐復國的一個謀士叫范蠡,他後來改名叫陶朱公,白手起家做生意。
他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去楚地經商,與人發生爭執,打死了人,被判為死罪。范蠡決定派小兒子帶一千鎰黃金去楚國救哥哥。但是臨走前,大兒子卻非要搶著去。
陶朱公只好答應讓大兒子去,他寫了一封信交給老大,囑咐說“你帶著黃金和信去找我的老朋友莊生,要聽他的安排,千萬不要爭執。”老大答應後就上路了。
老大找到莊生家,交上了書信與黃金。莊生收下之後,告訴他:“你立刻回國,你弟弟會被放出來,什麼也不要問。”老大嘴裡答應著,心裡卻沒底,不放心,怕這個莊生收錢不辦事,於是他沒回國,而是悄悄地在楚國住了下來,想“監督”莊生。
莊生是當時的隱士,在楚國相當有名,楚王都很尊重他。他為人廉潔正直,而且自尊心特別強。這一大筆黃金,他不想要,叫自己的妻子封存起來,準備事情辦成之後再還給陶朱公。莊生找了個機會求見楚王,跟楚王說,夜觀星宿,對楚不利。楚王問怎麼辦,他說得實行仁政,大赦,放了罪犯,感動上天。楚王答應了,準備大赦。
老大正偷偷躲在楚國託人打聽呢,結果就傳出了楚王準備大赦的訊息。心中大喜,又想,“原來楚王本來就要大赦,莊生恐怕什麼忙也沒有幫上,那麼多黃金不是白給他了嗎,得要回來。”就又去找莊生,把錢要回來了,心想我為家裡省下一筆鉅款。
莊生覺得自己一個堂堂名土居然被這麼一個小子愚弄侮辱了,心裡氣得很。於是二次求見楚王,跟楚王說,“上次建議,您果然採納了,這本是好事,可是現聽到議論,陶朱公的兒子犯罪了,也在其中,聽說他花了重金,在上下打點貴族,所以人們議論,大赦不是為楚求福,而是為了放陶朱公之子。”楚王一聽火了,說:“陶朱公算什麼,我偏要先殺了他的兒子,再大赦。”
結果,老大最終還是沒能把弟弟活著帶回來。屍體運回來的時候,全家悲痛,陶朱公說,“我早就知道這次他救不回老二,我為什麼派小兒子去,就是因為大兒子從小跟著我一起創業,白手起家,知道來錢不容易,不捨得花錢。小兒子出生的時候我們家就有錢了,他平時花錢瀟灑得很,哪裡知道掙錢艱辛,所以他不會吝惜錢財。”
講這個故事不是要為敗家子說話,只是想說,在優越的家境中成長,不需要為柴米油鹽傷腦筋,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
關鍵是要能正確地認識、理解自己的孩子,順勢地引導,而不是做擰著來、逆著來的事情。
03
作為父親(母親)教育孩子,我們具體怎麼做?
具體到教育的做法上,我有下面幾點建議,或者說是希望各位家長注意的地方。
第一,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很可愛,都是小天使。可是上了學就開始“可惡”了,不讀書,不聽話,越大越“可惡”。為什麼?其實不一定是他變壞了,可能是他很小的時候完全依附你,大一點就開始不完全受你控制了。失去控制的感覺總是不好的,所以孩子在家長眼裡似乎變得“可惡”了。尤其是富人家的孩子,閱歷見識比較多,更容易早熟,和父輩的觀點不同也是很正常的。
一些富家子弟,因為經濟基礎牢固,就有藝術、人文方面的追求,和世俗的“有出息”的定義有很大差別,在一般人眼裡是不孝之子。比如《紅樓夢》裡的賈寶玉。但是在賈政眼裡賈寶玉卻是一個不孝之子、紈絝子弟,因為他不符合一個家族產業接班人的要求。
據調査,百分之八十的企業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繼承產業。但是做孩子的是不是願意,能不能勝任,繼承之後是不是幸福的,這是不一定的。
當然,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絕不等於溺愛。很多溺愛孩子的家長,並不是真正地尊重孩子。他們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做決定、做事情的能力,所以才處處包辦。孩子物質異常豐富,精神卻並不自由,其實是很痛苦的。
許多外國富翁不肯給孩子留產業,這不是不愛孩子,也不完全是要鍛鍊孩子吃苦, 而是給孩子自由選擇、發展自已人生的機會,這正是一種最大的信任和寵愛。因為“大樹底下是不長草的”。
第二,培養好習慣。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的前提,是從小就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包括讀書學習的習慣、尊重他人的習慣、鍛鍊身體和愛護健康的習慣、負責任的習慣等等。
過去有齣戲叫《三孃教子》,孩子不讀書,三娘就拿棍子打他。現在說到體罰的問題很敏感。這個問題我倒是覺得,在樹立規矩、培養習慣的時候,懲罰也不失為一種行為訓練的方法,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就算不打,也必須有其他的懲罰措施,比如沒收電腦、手機。
所以關鍵問題不在打還是不打,而是在於在懲罰錯誤行為的同時,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被破壞了,比任何錯誤都可怕。“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孩子是最可怕的。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罵比打更有害》,就是這個意思。有時候,打兩下,痛過也就算了,最多是怕了。但是“罵”意味著來自父母的否定,對於孩子來說,這是最大的心理傷害。
第三,注意身教
大家都是成功人士,可以仔細想一想,成功的路上起作用的到底是什麼?
有努力,有機遇,還有什麼?想了解孩子,首先可以從反省自身開始,因為孩子有很多地方是像你的。遺傳的力量太強大了。 老子說,“聖人行不言之教”,有時“不言之教”的影響要比喋喋不休的說教大得多。
中國歷史上許多大人物的父輩,也不是平庸之輩,就算是普通人,也都有些志趣和見識,絕不是庸俗的人。
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父親叫王曠。史書記載,王羲之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的時候,看到父親在房裡的時候總是捧著一本書在看,而且百讀不厭,好像很有滋味,看完之後又很小心地收在枕頭下。他心裡好奇這是什麼書,有一天趁父親不在,終於從枕頭下把書翻出來,一看是一本古代的《筆說》,這是本書法論著。王羲之小小年紀,好奇心加上一點天分,也迷上了。
後來王曠發現了,問:“你為什麼偷我的書?我是怕你還小,等你長大成人後,我傳授給你。”
王羲之軟磨硬泡,王曠拗不過他,最終還是讓他讀了。從此王羲之的書法便大有長進。這位父親的枕邊放著這種書,天天讀,本來就不是一般的俗人。所以哪怕不用教,更不用逼,兒子自然就被吸引,哪怕偷偷摸摸也要學。
第四,打造貴族,注意家庭的“軟實力”
所謂貴族,家教淵源,最重要的並不是金錢。貴族即使失去金錢還是貴
族,貴族是無法速成的。
一個富人要贏得尊重,要成為貴族而不是暴發戶。現在的問題往往是財富積累得太快,以至於來不及積累文化資本。
中國有許多古老的格言,都強調家教的力量。“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等好事便是讀書。”古書《周易》中,有這麼一句話: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謂家庭的軟實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積德”。這個德包括一切美好的品質,有擔當、有責任感、有理想、有文化、有優雅的品位。
現在富人很多,消費得起最貴的拉菲,但喝一口酒背後也有文化,有的人即使能擁有名酒,也沒有那條欣賞的舌頭。
第五,有一顆平常心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成功人士教育子女時普遍有一個毛病,就是期望太重,給的壓力太大。大家都覺得: 自己很成功,孩子就必須像自己一樣優秀,總不能被人看笑話吧; 自己能做到的事,孩子為什麼做不到呢? 一定是他還不夠努力,要再加一點壓力。這就失去了平常心,往往容易出問題。
有一陣,微博上很流行“隔壁家的小明”。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最討厭的人,就是“隔壁家的小明”。父母眼裡比較的物件,永遠都比自己的孩子好。“隔壁家的小明”考上覆旦,自己的孩子卻只上二本;" “隔壁家的小明”考上公務員,自己家的孩子雖然有工作,孩子自己也喜歡,但做家長的卻總嫌“不穩定”。
其實,我要說,這位“隔壁家的小明”是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你心目中的這位小明,並不是隔壁家那個孩子真實的樣子,只不過是一堆標籤:你看到的只有什麼復旦、公務員,但你並不瞭解他。你不可能盯著他看他怎樣生活,也不可能走進他的心靈看他是不是真的幸福。就算幸福,你也不可能知道他就是因為進了復旦而幸福。
所以這個“小明”不是一個真實的人,只不過是你對孩子的種種不滿投射的一個影子。在大多數情況下,“小明”的存在讓孩子厭煩、壓抑,在極端的情況下,“小明”不死,孩子就要被逼死。
人生是長跑,長跑不是在起跑線上定輸贏的。
總之,不論有多少挫折,只要有好的心態,還是可以很幸福,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永遠幸福,不管刮什麼風,不管下什麼雨,永遠幸福,家庭的幸福,個人的幸福,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黃玉峰)
來源: 小花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