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布村二寶媽 幸福雙翼學員
座標 | 布里斯班
提供選項,合理引導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孩子的行為。
“無條件接納”其實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我們再有規則地面對並加以合理的引導。
在引導過程中,我的感受是:不能一味地限制孩子“不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更多選擇,明確告訴他,還可以做什麼。
比如:
之前我很反對哥哥整天抱著iPad看,那時我會簡單粗暴地呵斥他:
“你又在看,眼睛都會看瞎!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整天看這個,浪費時間又傷眼睛,趕緊給我學習去!”
其實,這種乾巴巴的說教模式,只是一種臨時解決方案,孩子看似暫時屈服,不情不願地放下iPad,磨磨蹭蹭地跑去學習。
可實際上,他是帶著情緒在學習,心不甘情不願,所以就會出現拖拉、磨蹭、粗心大意、亂寫一通的情況。
長此以往,他在心裡就建立了一個等式:學習=喪失了看iPad的樂趣。
人,對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總有很大的渴望。越是不讓他做的事,他會越想做。
所以,我們家每天都會出現“我不讓你看iPad”、“我偏要偷偷看”的角逐。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如果我要給哥哥“立規矩”,我不能只限制他的某種行為而不提供其他更多“可以做什麼”的選項。
我得儘量使用“你可以/可以/但不可以”的邏輯模式。
比如:
我不允許哥哥看iPad,這是不可以做的事,那我應該同時提供給他更多別的好玩的活動,像是和爸爸打球,和我一起玩桌遊,給弟弟讀一本繪本,這些是可以做的事。
這裡提供的其他選擇,只能跟“看iPad”同屬娛樂性質的活動,而不是寫作業。
因為,這樣才不會讓他感到自己要寫作業而喪失了所有的樂趣。
而針對哥哥一放學就回家看iPad的行為,我們做了這樣的努力:
1. 肯定IPAD的重要性。
學校很多教學活動以及部分課後作業都需要在iPad上完成,iPad能上網,提供作業需要的資料,遊戲可以鍛鍊邏輯思維能力,可以看喜歡的動畫片和紀錄片,能增長見聞和知識。
2.瞭解長時間看電子產品對眼睛的傷害。
我當時和哥哥一起做了調查,全面、科學地帶他認識藍光屏對小朋友眼睛的影響。
他真切地認識到:我不讓他看不是因為我不喜歡,而是怕傷眼睛。
3. 制定每日計劃表。
把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事情羅列出來,包括玩耍在內,都由哥哥自己來分配時間。
而我只規定每日必須上床睡覺的時間、每日練琴的時間、每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並且規定寫作業不能是每天臨睡前的最後一項活動。
4. 減少大人自己抱著手機玩的時間。
多做一些高質量的“家庭陪伴”活動,比如一起玩桌遊、打球、游泳,陪他們一起玩玩具,一起做飯等等。
這樣一來,哥哥很快就意識到,唯一的“機動時間”,就是玩和寫作業。
作業完成得越快,玩的時間就越長,反之,玩的時間則越短。後來,他每天都會迫不及待地迅速完成作業,好給“玩”創造更多時間。
通情達理,規勸引導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可這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或者是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情緒來臨,無理取鬧、亂髮脾氣時,我們首先要做到“通情”,然後再進行“達理”。
只有孩子的心門開啟,對我們全心全意信任時,我們的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總結了一套“無條件接納情緒”、“有原則面對行為”的談話模式:
1. 我感覺到你現在......了(描述當下的情緒並予以肯定)
2. 我明白你為什麼......(共情,肯定他出現這種情緒背後的原因和動機)
在進行這兩個步驟的同時,可以加上一些神態、語氣和肢體語言,讓孩子覺得你是真的站在他的立場想問題,你有真的理解他。
等到孩子的情緒平復一點之後,再進行“說教”部分:
1. 我看到你剛才......了
復原事件,描述自己看到的場景,複述孩子的行為。
2. 其實你可以......,也可以......,更可以......
給出其他合理的良性的建議,從“你還可以做什麼”入手。
不要一上來就是“你不可以這樣做”,最後著眼於孩子犯錯的地方,指出不妥當的行為"下次試試這樣做,而不是......"
舉個例子,以前我帶弟弟去商場時,他總想買玩具,可是家裡的玩具多得放都放不下。
如果我沒有答應給他買,他會在商場哭鬧不止,我就會衝他發火:“不買!家裡都那麼多了,沒錢,不要哭了,站起來!”
這時,弟弟多數時候是不會乖乖起來跟著走的,他只會哭得更大聲,我就提高聲音威脅他:“你到底走不走,再不走我可走了啊!”然後拔腿就走。
弟弟連滾帶爬,哭天抹淚地跟上,抱著我的腿哭得更猛,場面一度十分熱鬧,也十分難看。
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兩個結局:
1.我迫於形勢不得不買一個玩具來安撫弟弟
2.我堅持原則,什麼也不買,強行拖弟弟回家。回到家後,還會有一系列讓我精疲力盡的“雞飛狗跳”場面等著我
而現在,再面對同樣的情況,我會這麼做:
首先,我會抱起弟弟,帶他到商場相對人少,比較安靜寬闊的地帶。
接著,我會一邊輕撫弟弟的後背,一邊用溫和的語氣說:“我覺得你現在很難過,剛才你哭得好大聲呢。”
“我知道你為什麼傷心,因為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媽媽不給買,所以才會大哭。我都知道的,因為我難過的時候也會哭。”
等到弟弟稍微平靜一點的時候,我會接著說:
“我看你剛才都捨不得放手,我把它從你手裡拿走,放回了玩具架,你就跟我發脾氣了。其實你很想把它帶回家,對不對?”
“我知道你想要新玩具,可家裡已經有很多了呀。我們買東西也要做個計劃,你想啊,家裡的小火車放在那邊,你不跟它們玩,它們會很傷心的。”
“而且,商場是公眾場合,除了我們,還有很多人。我們在這裡大聲地哭鬧,會打擾到他們,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問題而給別人造成困擾。”
弟弟這時候通常已經完全平靜下來了,我會繼續溝通疏導:
“你還記不記得,我們家也有兩個小火車?一個藍色的,一個綠色的,跟今天這個小火車好像。媽媽記得它們有名字的,你還記得嗎?”
“我們可以回家把火車小夥伴們找出來一起玩呀。我們可以叫上哥哥和爸爸,用積木和樂高建一個小城鎮,然後讓托馬斯小火車和他的夥伴們在裡面跑,好嗎?”
弟弟被轉移了注意力,就會停止哭鬧,乖乖跟著我回家。
孩子因為得不到某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哭鬧,這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
尤其是在超市或商場時,眾目睽睽之下,孩子撒潑打滾、大聲哭鬧,會讓家長覺得顏面盡失,迫切地想要制止孩子的行為。
但是,“接納情緒”並不代表溺愛,也不代表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滿足、馬上滿足。
就像我跟弟弟在商場的遭遇,我不給他買那個玩具,一定是有正當的理由。
即使孩子暫時不能接受,我們也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他知道父母會堅持原則,這樣他以後就不會以哭鬧為手段,脅迫父母讓步。
除了應急處理,我們也要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一個良性的獎懲機制,讓孩子明白,任何“得到”都要以自己的“付出”為前提,不能不勞而獲。
“無條件接納”只是一種態度,本身並不是一種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遇到問題時,接納能夠讓我們更從容,不焦慮,更加坦然;接納,也是我們面對生活的一種生活態度。
先接納、肯定,後規勸、引導,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你會無條件縱容孩子嗎?
趕緊在留言處
跟幸福君說說唄
編輯 / 胡丹蕾,鬥鬥
排版 / 胡丹蕾
圖片 / Pixabay
※如無意間侵權,聯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