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數字經濟在深刻重塑、調整和最佳化世界經濟格局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銀行業也不例外。本版特約部分行業專家,就數字經濟重構銀行業發展格局,數字時代大型商業銀行的定位、功能、轉型等問題進行系列研究探討,歡迎讀者持續關注。
□王志強 安俊 付強
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特徵的數字經濟,是現代資訊科技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生的全新經濟形態,是以資料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作為重要載體、以科技創新作為根本驅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在數字科技推動下,各行各業不斷重塑新的經營形態,平臺金融科技企業迅猛發展,跨業跨界跨境經營成為常態,金融行業邊界逐漸模糊,導致全球銀行業格局發生鉅變。
數字經濟不斷重塑銀行業客戶認知
數字經濟不斷重塑包括銀行業在內各行各業的經營形態。一方面商業銀行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另一方面科技公司利用資訊科技頻頻跨界涉足金融領域。數字經濟對銀行業最根本、最底層、最重大的影響是改變客戶金融需求與行為特徵,即客戶需求與行為具有了數字化、線上化、智慧化、移動化特徵。
銀行客戶金融行為的邏輯鏈條是:客戶認知改變客戶需求,客戶需求改變客戶行為,客戶行為改變銀行供給,銀行供給改變銀行生態,銀行生態最終又將影響客戶認知,週而復始,迴圈往復。一是數字科技改變客戶認知。客戶認為數字技術會使銀行服務變得更加便利、靈活、安全。銀行邊界和內涵不斷拓寬,倒逼銀行實現產品服務與全量客戶實時匹配對接,為客戶提供全渠道、全天候、數字化、線上化、智慧化的優質服務。二是客戶認知改變客戶需求。與其他行業和平臺公司對比,客戶對銀行服務的便捷性、流動性、盈利性需求相對上升,強調極致體驗和較高收益。三是客戶需求改變客戶行為。由於客戶需求重心轉移,加上金融服務觸達能力上升,造成客戶遷移成本和粘性下降,客戶行為更加善變,趨於短期化、多元化、綜合化。
數字經濟不斷重塑銀行業服務供給
銀行業本質上是服務業,就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在創造客戶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因此,客戶需求及行為的變化將改變銀行服務供給並將從根本上改變銀行業的基本面貌,形成嶄新的銀行生態。
數字時代商業銀行運營流程是:透過資料探勘、洞察、感知客戶需求;透過資料分析、計算、運營,定製千人千面銀行服務產品;向客戶定向精準推送銀行產品服務;透過售後服務和資料反饋完成客戶服務。未來是“數字為王”的年代,銀行必須快速積累和充分挖掘多方資料,用資料最佳化流程、以資料驅動業務,讓資料創造價值。
數字經濟不斷重塑銀行業經營模式
商業銀行再次面臨嚴峻考驗。一是傳統銀行成長性正在逐步喪失。業務增長低於GDP增速,且逐年下降。從市值、營收、存貸款、利潤增長來看,商業銀行早已告別兩位數增長,進入低增長通道,亟須開拓“第二發展曲線”。二是傳統銀行客戶基礎正在被動搖。支付結算渠道已經被網際網路平臺經濟設定了一張無形的大網,銀行與客戶日益隔離,客戶資源不斷流失。三是傳統銀行業務正在被蠶食。支付渠道被替代、存款份額被分流、貸款市場被挖搶。同時,許多綜合性金融集團加速崛起,外資銀行深耕在華業務,傳統商業銀行面臨嚴峻挑戰。四是傳統銀行運營模式正在被顛覆。經營模式由“資源投入”向“科技賦能”轉變,商業銀行經營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力、物力和財務資源投入實現業務增長。
數字經濟時代,“銀行+科技”成為新的經營模式,商業銀行必須與金融科技共生共長。服務理念由“以產品和渠道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商業銀行的服務理念是“推銷式拓展”,即圍繞自身產品開拓業務領域和市場。在網際網路時代,銀行連線客戶的渠道更加豐富和廣泛,銀行要“以客戶為中心”,真正滿足客戶需求,以科技為媒介將金融服務嵌入人們日常生活,實現服務“零摩擦”。運營渠道由“物理化”向“電子化”“網路化”轉變,商業銀行透過物理網點面對面接觸客戶。年輕人的行為模式發生了改變,對手機的依賴極大增強,商業銀行要重點考慮怎樣把銀行的“大門”開到手機的螢幕上,把銀行服務“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客戶日常生活中。
數字經濟不斷重塑銀行業發展形態
平臺科技公司利用現代資訊科技跨界金融領域,商業銀行為保持競爭優勢、維護市場地位,將逐步進化為金融科技集團,具有如下特徵。
柔性組織的銀行。組織架構將從金字塔式的物理層級結構調整為適應數字經濟的扁平化柔性結構,構建高效、共享、敏捷的組織架構,透過數字化網路打造靈活共享的獲客、審批、資料、風控、服務、科技等強大中臺。
數字智慧的銀行。隨著人工智慧、現實增強、智慧穿戴等技術廣泛應用,智慧風控、智慧支付、智慧投顧、智慧營銷和智慧客服逐步成為現實,智慧化銀行服務逐步嵌入人類數字化生活場景。
科技進化的銀行。商業銀行將轉型成為金融科技公司,將科技融入血脈,擁有領先的研發中心、一流的科技人才、高階的專利技術,科技創新成為第一生產力。
跨業跨界的銀行。銀行邊界不斷消融,金融服務與生活場景緊密融合,只要掌握深度黏合、嵌入生活場景的海量客戶資源,數字技術就能使銀行輕易在金融和其他行業中穿梭、轉換,銀行的跨業跨界將變成常態。去中心化的銀行物理形態,先轉變為子公司、小前臺、大中臺的實體形態,再進化為分散式、元件化的實體形態,最終會成為無界、無影、無形、無感、無限的銀行。
集團化經營的銀行。大型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必須秉持“跳出金融看金融、跳出銀行辦銀行”理念,走集團化、多元化經營道路,將銀行、保險、資管、金融科技等業務板塊同時做大做強,實現多板塊並駕齊驅的態勢,進而形成“N+N”多輪驅動模式。
數字經濟不斷重塑銀行業發展環境
數字經濟時代,銀行業發展環境也不斷髮生革命性變革。
金融科技公司衝擊傳統銀行業主導地位。金融科技集團越來越成為金融業的主流形態。2020年底,全球金融資產達到450萬億美元,科技類非銀行金融機構持有金融總資產的52%,而傳統銀行類機構所持金融總資產的比例僅為36%,並且還在持續下降。
金融跨業跨界競爭更加激烈。擁有大量客戶群體的各行各業以不同方式進入金融業,從業者不斷多元化,不僅包括金融科技初創公司,還包括大型科技平臺企業,為個人和企業提供更方便、更快捷和以客戶為導向的銀行服務。當前,大型科技公司已擠進了傳統銀行服務領域,尤其是支付服務、存款、小額貸款、理財,甚至資產管理。
新型重大風險不斷湧現。隨著大國競爭日趨激烈,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面對不同準則、網際網路也逐漸採取不同技術標準、不同遊戲規則。獨立主權國家是否允許外國大型科技公司擁有其公民資訊資料,如何維護其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公平競爭地位?大型資料平臺全球範圍內的商業化運作對國家公共安全有何影響?
公民資訊面臨洩露挑戰。公民資訊資料庫由於商業經營行為透過不同渠道不斷公開洩露,在催生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公民隱私和資料安全也面臨嚴重威脅。當前,全球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基本由亞馬遜、微軟、谷歌、IBM和甲骨文5家公司壟斷和主導。
全球銀行監管難度越來越大。隨著現代資訊科技與銀行業不斷融合和投入使用,衍生出越來越多的銀行產品和服務,不斷躍出傳統銀行業監管視野。各國銀行監管機構有責任保障系統穩定運轉,卻無法深入瞭解銀行業特別是金融平臺的真實執行狀況。
面對著數字化浪潮帶來的挑戰,對於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而言,需要以資料、交易、流程為驅動,重塑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和經營形態,構建創新、開放、協同、敏捷、高效、充滿活力的現代銀行體系,最終打造成現代化金融科技集團。
(作者單位:王志強,建行戰略與政策協調部;安俊、付強,建行研究院)
點選檢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