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戕害人性、滅絕心智,並提出了培養自然人的自然教育理論,他提倡教育應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與兒童的需要以發現什麼是天賦能力的主張。教育不是外部強加給兒童和年輕人的某些東西而是天賦能力的生長。當前的教育過度地干涉兒童的成長,過度強調早期教育以及特長教育。短時間看來,兒童確實習得了某些知識技能,但從長遠來看,犧牲了兒童本該自由成長的童年來換取成人意志的踐行,並不能造就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盧梭的消極教育思想給當前的過度教育(過度教育指其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超出了兒童的能力。)現象以及正確看待“雙減”政策以重要的啟示。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批判了傳統封建教育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壓抑阻礙兒童天性的發展;強調教育要回歸自然,遵從兒童的自然天性,把兒童看做兒童,不以成人的方法來對待兒童。幾個世紀以來,自然主義教育仍然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消極教育”思想作為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一部分,其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對我們解決當下教育中存在的過度教育問題不無裨益。盧梭消極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消極教育的目的
培養自然人是盧梭教育思想的最終目的,即培養一個身心健全、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傳統的封建教育忽視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沒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去施教,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正如盧梭所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兒童就應該要有兒童的樣子,我們不能用對待成人的方法去對待兒童,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規劃兒童的發展。
(二)消極教育的原則
1.兒童處於“理性的睡眠期”
盧梭將2-12歲稱之為“理性的睡眠期”,這個階段的兒童只能認識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兒童的理智未能得到充分發展,因而不能進行知識和道德教育,以防染上大人的偏見和不良習慣。為此,盧梭提出“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還必須把時間白白的放過去”。盧梭時時刻刻都在強調要把兒童教育成兒童該有的樣子,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志去施教,與其這樣違背兒童發展的規律,還不如任其自由地成長。“每一個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他的形式去指導他。”教育的最終宗旨應該是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個體的獨特性意味著差異性,與當下“贏在起跑線上”的過度追求早教的育兒觀念相比,“消極教育”思想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浪費了時間,但其實“理性的睡眠期”可以讓教養者在陪伴兒童的日常生活中,謹慎地觀察、瞭解兒童的性格特點,選擇一種適合他的教養方式,充分尊重了兒童的個體差異性。
2.給予兒童“有節制的自由”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把一個城裡少爺和一個鄉下孩子關在同一個屋子,也許城裡少爺把東西搞得亂七八糟的時候鄉下孩子動都不去動那些東西。為什麼呢? 大概是因為前者能放肆一時就放肆個痛快,而後者知道他常常都能自由。這個例子強調的是讓兒童好動的天性得到自由的發揮,不要去阻礙他們。而所謂有節制的自由,即家長或者教師給兒童以足夠的空間,不去過多幹涉兒童的活動。“當兒童想去觸控或掌握任何東西的時候不要阻止兒童這種好動的精神,因為對外界的感知是兒童知識的第一來源;要鼓勵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就要讓他自由的探索周圍的感官世界。”要讓兒童自由地生長,親身去體驗、感知周圍的一切,家長只需注意不要讓兒童受到外界的傷害。反觀當下兒童的生活,各種“特長班”“興趣班”佔據了原本該是兒童自由玩耍的時間,如盧梭所舉之例,難以料想到被壓抑的兒童會在未來何時怎樣痛快地“放肆”。
3.教育中採用“自然後果法”
盧梭在書中舉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來闡釋“自然後果法”。一個性情暴烈的兒童若是打破房間的窗子,你也不用去懲罰他,只要讓他自己晝夜都受風吹。大人並沒有對他的不當行為明確表示懲罰,而受風吹這一後果是他行為的自然後果。“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對待兒童的錯誤予以簡單的懲罰,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是滿足了成人的需要,是其父母權威的展示亦或情緒的發洩。盧梭認為,在兒童做錯事之後,讓他自己去承擔其不當行為的後果,譬如破壞窗戶後去受風吹。直接的後果體驗,會比成人的道德說教或懲罰更容易達到讓兒童認識並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自然後果法”的採用,是不以成人的意志來代替兒童的意志,強調兒童自主的體驗對其認知的改變。
練習:
單選題:“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這句話是反映的是( )的觀點。
A.誇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杜威 D.盧梭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