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潔,1937年出生於北京,遼寧撫順人,文學作家,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
憑藉其作品《沉重的翅膀》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憑藉其作品《無字》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敘述與哲理性議論相結合的手法來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中期以審醜為基準,採用調侃、反諷的手法營造種種超現實的文字景觀,以抒發對世界荒誕性方面的體驗;近期又轉而平淡超脫,從關注現實的激烈走向關注內心的情感感悟,呈現出另一種美學風格。
2. 凌力(1942年2月13日-2018年7月18日),女,本名曾黎力,漢族,出生於陝西延安,籍貫江西于都。畢業於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當代著名歷史小說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研究員、教授。
長篇歷史小說《少年天子》獲第3屆茅盾文學獎。
《少年天子》是一部描繪清朝入關後第一代皇帝順治的長篇歷史小說。小說結構嚴謹,情節曲折,風格凝重,語言流暢精美,熔鑄多種技法。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使小說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3.餘小惠,1949年生於上海,江蘇揚州人。
1974年畢業於天津師大中文系。1968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插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小說月報》編輯部及《小說》編輯室編輯、編輯室主任,副編審、編審,東方文化影視中心主任。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和其丈夫孫力一起憑藉長篇小說《都市風流》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她就是所謂的7個半中的半個。
4. 霍達,女,回族,1945年11月26日出生於北京,作家、國家一級編劇。1966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英語專業,畢業後任北京市園林局、市文物局翻譯。
1987年創作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該作於1991年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
全書50餘萬字,透過穆斯林家族“玉器梁”半個多世紀的命運興衰,揭示了中國穆斯林在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真實地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
5.王安憶,1954年3月6日出生於江蘇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現居上海,中國當代作家、文學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
王安憶的母親為作家茹誌鵑,父親為劇作家王嘯平。
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長恨歌》,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非常注重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在藝術表現上,她早期的小說創作多傾向於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緻。從王安憶的作品裡,讀者還可以較為明顯地感受到一種寬厚的愛,她賦予故事中的人物以“英雄性”,著重表現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換言之,王安憶的小說講的多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計,但她深入探討的卻是故事背後強大而仁慈的自然規律,這是她對人性和人的生存狀態及本體世界的關懷,這使得她的作品有了超乎尋常的意義。同時,王安憶的作品中又時刻表現出女性的溫柔,以及謹慎、內省、多思的品格。
6.王旭烽,國家一級作家,1955年2月生於浙江平湖,祖籍江蘇徐州。
1978年至1982年,就讀杭州大學(1998年併入浙江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任教於杭州第十四中學。後來在杭州長征無線電元件廠工作。任職於浙江省總工會,中國茶葉博物館,浙江省作家協會等。
其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作者作為茶文化領域的專家,把寫作、編導和教學、科研緊密結合,作品展現了我國悠久的茶文化的風貌,有利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發揚和對外傳播。文學價值和現實價值兼備。
7. 宗璞,原名馮鍾璞,性別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
抗戰爆發時,她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
宗璞在病中苦耕,歷時7年,《南渡記》的第二部《東藏記》終於面世,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宗璞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眾多的人物命運和世相心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富有大氣磅礴的佈局。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並具有一種柔性的書卷氣息。那種浸入骨髓的文化質感,在閱讀中竟令人猶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讀《東藏記》和《紫藤蘿瀑布》這樣雋永而精緻的小說、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
8. 遲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村。
1983年,開始文學創作。1984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範學校。1987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畢業後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工作。
憑藉其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04年,因瞭解到到鄂溫克畫家柳芭的故事,獲得靈感,想要動筆書寫這個民族的歷史,她追尋馴鹿的足跡,找到筆下鄂溫克女酋長原型,出版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
附: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情況(如下)
一、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魏巍《東方》、莫應豐《將軍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古華《芙蓉鎮》、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二、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李準《黃河東流去》、張潔《沉重的翅膀》(修訂本)、劉心武《鐘鼓樓》
三、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路遙《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孫力 餘小惠《都市風流》(夫妻檔)、劉白羽《第二個太陽》、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榮譽獎:
蕭克《浴血羅霄》、徐興業《金甌缺》
四、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王火《戰爭和人》(一、二、三)、陳忠實《白鹿原》(修訂本)、劉斯奮《白門柳》(一、二)、劉玉民《騷動之秋》
五、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張平《抉擇》、阿來《塵埃落定》、王安憶《長恨歌》、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六、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張居正》、張潔《無字》(第二次獲獎)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柳建偉《英雄時代》、宗璞《東藏記》
七、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賈平凹《秦腔》、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麥家《暗算》
八、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張煒《你在高原》、劉醒龍《天行者》、莫言《蛙》、畢飛宇《推拿》、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九、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這邊風景》、李佩甫《生命冊》、金宇澄《繁花》、蘇童《黃雀記》
十、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5—2018)
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