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說起郭沫若,小時候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大名鼎鼎的文學家,長大後我們才發現,郭沫若的身份又何止這一個呢,人們更多的想起的是他的“女神”,他的另一個身份考古專家。隨著人們對他的瞭解,客氣一點的把他稱為考古學家,說不好聽點就是挖墳掘墓的流氓。
郭沫若作為中國近代有名的考古學家,他平生最大的嗜好就是發掘古墓,帝王陵墓更是其摯愛。在他看來,想要了解一段真實的歷史,瞭解一個王朝的資訊,皇陵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他有一個夢想:有朝一日能看遍所有皇陵。而定陵的挖據就是郭沫若一再提出主持的。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文化界著名人士郭沫若、張蘇等人,向上級申請要挖掘明定陵,給出的理由只是為了更加深入地瞭解明朝文化。其實早在這之前,他的想法是開挖明成祖長陵,但後來因為苦苦找不到入口便就此作罷,後來便將目標轉向定陵。然而,在當時科學技術還很落後,許多人其實是持反對意見的。但無奈郭沫若名望頗高,這事也就定了下來。
萬曆皇帝可能從沒想過自己死了300年,還機會重見天日,這不在郭沫若的率領下,轟轟烈烈的考古工作就展開了。然而,一切好像就是命中註定,因為技術的落後和專業知識的匱乏,導致陵墓裡的無數珍寶遭到了嚴重毀壞,就連萬曆皇帝的屍骨也沒能倖免。也正是因為這次失誤,國家規定從此絕不允許主動挖掘帝陵。
郭沫若考古不僅毀壞了無數文物,而且還因為自己學藝不精認錯一字,貽誤了幾代後人。眾所周知,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名為“後母戊鼎”,但是因為郭沫若將“後”錯認為“司”字,致使中國歷史課本上幾十年來一直以“司母戊鼎”教知學生。
郭在文學方面的造詣的確很高,但其他方面確實不敢恭維,其同僚曾說:“郭先生考古不求研究歷史,只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想在有生之年能一睹所有珍貴文物。”對於郭沫若這個人,你覺得什麼樣的話才能完美概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