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早教之於嬰兒,有點像營養之於健康、金錢之於幸福感。當一個人營養非常不足的時候,絕對健康很差。然而,營養充足均衡到一定程度,再往上加,也不能提升多少健康。早教也是如此。
人生頭兩年的教育,“方向盤”交給嬰兒
嬰兒生來就是能適應各種環境,能學會各種母語,愛上各地口味,習慣各色習俗,依戀各類(正常性格範圍內的)家長……
嬰兒天生就知道,什麼階段要去尋求哪些“輸入”,練習哪些“輸出”。0歲至2歲這個階段的大腦發育,是所謂“經驗—預期型腦發育”。嬰兒看人臉,看其他物體,聽說話聲,聽其他聲音,被大人喂吃喂喝,自己吃吃喝喝,洗澡,穿衣服,觸控東西,探索環境……在這些過程裡,他們的視覺、聽覺、運動、社交、情緒、語言等等能力,都會飛速發展。
家長們重視的識字、算數、音樂、美術都是2歲以後的事情。所有特殊技能的學習,都不必急著在生命裡的頭幾年進行。大腦可以終身學習,不斷提高。
在孩子人生的頭兩年,教育的“方向盤”就交給嬰兒。日常生活就是他們最好的學習。
失敗的早教是怎樣的?
這麼說來,早教不可能失敗嘛!但其實還是有失敗的例子。
最著名的“日常生活貧乏導致的早教失敗”是一群羅馬尼亞孤兒。
上世紀60年代,羅馬尼亞為了促進人口增長,禁止避孕和墮胎。孩子確實被生出來了,但很多家長卻無力撫養。結果,棄嬰大量出現。羅馬尼亞政府於是建了大量孤兒院,將這些棄嬰收容入院。
當時的羅馬尼亞經濟很差,這些孤兒院很快就面臨困境。看護者們將嬰兒們綁在床上,嘴邊放一個裝有稀粥的奶瓶,然後就任由他們數小時甚至數日無人理睬。嬰兒們不哭不鬧,靜靜望著天花板。
一些孩子後來幸運離開了孤兒院,但噩運並沒有完全結束。
研究者追蹤研究了一些被英國和加拿大家庭收養的羅馬尼亞孤兒,結果發現,“被收養的時機”至關重要。如果是在4至6個月大之前被收養,後來就基本可以追到正常兒童的發育水平。如果是6個月大之後才被收養,那麼後來的進步就相當困難了。這些孩子認知能力差,有攻擊性,經常生病,成績不好。
所以,只要是被大人愛著保護著的、和大人一起生活的嬰兒,就得到了最好的早教。
早教無法產生長期影響
如果努力早教,結果會怎樣呢?
有些研究確實發現早教能提高嬰兒早期智商,然而,2歲及之前的智商,跟成年後的智商無關。
嬰兒長大後的智商跟什麼有關呢?跟父母的智商和教育水平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把給嬰兒早教的時間省下來,父母自己多成長一點,沒準對孩子的長期發展更有好處。
大人究竟該怎麼做
那我們該怎麼做?
儘可能地多和嬰兒說話,描述眼前看到的一切——物品、事件、動作……我們跟他說的越多,他的小腦袋能用於分析的資料就越多。
和嬰兒一起玩安全的日常用品。玩耍是在培育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集中注意力的專注力。玩耍就是在學習。
強調努力,而非結果。不需完美,只需去做。允許自己犯錯,也允許孩子犯錯。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嘗試,不要停止努力,同時,不要給他太大壓力。
(來自果殼)
【來源:株洲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