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爬雪山、過草地,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裡——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標誌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週年,央廣網推出系列報道《長征路上新青年》,看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中國青年如何交出更優異的答卷,書寫更壯麗的詩篇。
央廣網成都10月21日訊息(記者昌思榮)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條支流,流經四川石棉縣安順場。這裡地勢險要,兩側高山峻嶺,河流洶湧激盪,宛如天塹般不可逾越。
86年前,中央紅軍來到這裡。一隻木船,十八名先遣勇士,在大部隊火力掩護下,迎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強渡大渡河,打贏了紅軍的一場生死之戰,書寫了一段驚險奇絕的光輝歷史。這是一條無數先輩用血肉與信念鑄就而成的長征路。
86年後,在大渡河邊、高山深處,有一個名叫大灣村的地方,全村共有村民208戶472人。由於位置偏遠、經濟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等種種因素,長久以來,大灣村都被冠以高山貧困村的“帽子”。而在這裡,卻有這麼一個人,數年如一日,始終默默堅持探索著自己的“長征路”。
紅軍強渡大渡河雕像(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啃下“災後重建”“脫貧攻堅”兩塊硬骨頭
吳娉,2018年6月被選派至雅安市石棉縣蟹螺藏族鄉大灣村擔任第一書記。
“我上任的第一天,就不受村民們‘待見’,走在路上沒人搭理你,想要跟村民們瞭解點情況都很困難。”
吳娉回憶起剛剛上任時的情景。當時,村民們對這位新上任的書記缺乏瞭解和信任,對女同志擔任第一書記能否開展好扶貧工作持懷疑態度:“年紀輕輕的能有什麼經驗?”我們的問題你有辦法解決嗎?”“女孩子能幹什麼?”……在各種各樣的質疑聲中,吳娉工作開展十分被動。當她還在想方設法瞭解村情民情的時候,6月26日,上任的第22天,大灣村就遭遇了山洪災害。據統計,直到汛期結束,大灣村解放溝大大小小共發生了20多次泥石流。災後的村莊滿目瘡痍,村內道路交通、人畜飲水、農田水利、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遭遇嚴重破壞,脫貧攻堅扶持發展的近百畝青脆李被毀,部分蔬菜糧食絕收,村民群眾收入銳減,群眾發展信心遭到嚴重打擊……
泥石流造成路基垮塌(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面對各種棘手的問題,吳娉沒有退縮,“當看到整個村子面目全非,村民眼中充滿悲傷甚至是絕望的時候,我心裡是非常痛苦的,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帶著村民過更好的生活。”
為了做好災後重建工作,三年來吳娉為大灣村申請到大大小小的專案建設共有20多項,爭取基礎設施類專案資金578萬元,累計整理恢復泥石流沖毀土地50餘畝、新建恢復機耕道6公里、文化廣場667平方米,妥善解決全村72戶190餘人飲水困難問題。完成大灣村解放溝防洪溝治理工程,總投資800餘萬元,在養豬場上游修建兩座攔擋壩及900餘米的排導槽,完成近800米的村道恢復,為大灣村的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恢復提供了保障。
“如果不能發展產業,那脫貧攻堅就只是一句空話。”這是吳娉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幫助村民發展產業,吳娉爭取到62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透過發放種苗、薄膜、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和成立專業管護隊等方式,引導村內貧困群眾累計發展青脆李660餘畝、核桃2000餘畝,八月瓜350餘畝、高山蔬菜200餘畝,實現了大灣村戶戶有產業。同時建立完善帶貧益貧機制,幫助村內有條件的農戶孫新詳申報家庭農場,在村內引導培育新型農民經營主體,輻射帶動25戶貧困戶增收脫貧。藉助網際網路直播方式,助力大灣村青脆李、蟠桃、辣椒、四季豆、玉米等農副產品走出大山。
吳娉在工作(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不忘初心紮根基層:緊緊聯絡群眾並做好群眾的“貼心人”
“吳書記,你出差回來了啊,我們都兩天沒見你了。”
“吳書記你快進來,我才燻的臘肉,你嘗一下嘛。”
“吳書記,這個月我家賣了五頭豬,收入有保障了。
“吳書記,天都快黑了,你一個女娃娃路上開慢點。”
……
從第一天上任時村民的疏離與冷漠,到如今的信任和關懷,這是吳娉一步步、一天天、一家家“掙”來的。對村民說出的話就是給出的承諾,說到就要做到。吳娉用行動堅持著這一原則,只要是村民的事,無論大小,一定做到事事有回應。三年來,吳娉每天都堅持走村入戶,事無鉅細,用“繡花”的功夫,解決好村民的每一件事情。大灣村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經常會出現用水緊缺的問題,需要自己去山裡尋找水源。有時候去的地方海拔很高,沒有可以供車輛通行的道路,必須徒步。山裡有很多螞蟥,經常會鑽進人的鞋子裡或小腿、腳踝處吸血,每次回來,吳娉腳上、腿上都佈滿了傷口。大灣村屬於高山村落,山洪泥石流災害頻發。吳娉經常跟隨地質勘察人員一起巡查,及時排除隱患並安排做好清理修建工作。由於大灣村大多是老人,兒女不在跟前,於是吳娉還經常扮演“打雜工”、“跑腿工”的角色,幫助那些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
吳娉核實道路損毀情況(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吳娉與村民親切交談(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現在,大灣村的村民,無論大事小事,都喜歡找吳娉聊一聊,或分享喜悅,或傾訴失意,或尋求建議,這是發自內心的信賴。開車走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吳娉從剛開始的膽戰心驚到如今的駕輕就熟,和村民從開始的陌生人,變成了互相鼓勵、彼此依賴的親人。每每提到此處,吳娉總是忍不住笑開了花:“因為我的老家在甘肅,我在這裡算是一個'外地人',但有了他們,我就感覺像是回到了家”。
村民向吳娉展示農產品(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人民群眾是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在新時代,在屬於吳娉的這條長征路上,她始終與群眾緊緊聯絡在一起,深深紮根於基層,依靠群眾,信任群眾,以此作為自己前進的不竭動力。
乘風破浪矢志不渝:描繪大灣村鄉村振興“新畫卷”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吳娉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吳娉將獲得的30000元獎金悉數捐贈給大灣村。吳娉認為,這個成績屬於每一位勤勞的村民。吳娉此次捐贈,還帶動當地一些個體戶主動捐款。這筆資金,將作為建設村裡枇杷運營合作社的撬動資金,更好地服務於大灣村的產業發展。
大灣村的柿子紅了(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大灣村玉米喜獲豐收(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18公里,是吳娉從石棉縣的家到大灣村的距離,可她半個月也不見得能回去一次。1000多公里,是吳娉甘肅老家到大灣村的距離,距上次回家看望父母,已過去1000多個日夜。7歲的女兒幫她算過,在自己讀幼兒園期間,媽媽只接送過她兩回……
當提起父母、家庭、孩子時,當想起自己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時,一向堅強的吳娉也忍不住幾度哽咽。三年紮根基層的長征路,有困難,有委屈,有孤獨,但收穫更多的是勝利的喜悅和理想的碩果。今年6月,吳娉三年任期已滿,她有機會調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石棉縣財政局,可她依然選擇留在大灣村,繼續堅守在自己的戰場。
吳娉在談到家庭時落淚(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為早日實現鄉村振興,吳娉堅持“特色產業促民富”的發展思路,緊緊依靠科技最佳化品種結構,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實現脫貧攻堅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產業振興。堅持專案實施和規劃整村推進,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專案規劃著眼全域性和整體,聚焦惠及所有群體,帶動整村發展。除此之外,還加大培養和引導村組幹部加入鄉村振興的隊伍,激發群眾發展內生動力,努力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全面振興。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也是吳娉理想中的鄉村狀態。因為擁有堅定的信念和明晰的目標,才會有堅持前行的動力和勇氣。
整個採訪過程中,吳娉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她認為,我們身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正在做著偉大的事情。而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在做偉大的事。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沒有退路,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也不後悔。”吳娉講道。
吳娉在安順場留影(央廣網記者昌思榮 攝)
無論是紅軍的長征路,還是新時代,新青年的長征路,都是理想與信念的一次偉大遠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