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一聲槍響,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奮起的力量。在八一南昌起義的隊伍中,一批從上海大學走出的優秀師生,參與組織和發動起義,有的擔任起義部隊師、團、營、連黨代表和軍事主官,有的從事宣傳、財政等工作,以青春之火直擊血雨腥風,用熱血之軀譜寫壯麗詩篇,可謂“星移斗換首義事,立業建功垂青史”。
「石破天驚第一槍 八一洪流綻芳華」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是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發祥地、紅色高等教育機構的開創地。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在滬籌劃創辦和領導的上海大學,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石破天驚第一槍,八一洪流綻芳華。據不完全統計,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的23000多人,留下姓名的有1063人。其中,已知有35人為上海大學師生,包括瞿秋白、惲代英、鄧中夏、張太雷、高語罕、梅龔斌、向滸等教師以及李碩勳、李逸民、陽翰笙、賀昌、蔣如琮、曾延生等學生。
參與領導和發動起義——
上海大學創辦之初,李大釗推薦鄧中夏擔任總務長,瞿秋白擔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1923年夏,惲代英應鄧中夏之邀,擔任社會學系教授。1924年8月,張太雷、彭述之、李達、蔣光慈等被聘為社會學系教授。
1927年7月19日,鄧中夏與李立三一起抵達九江,參與籌劃南昌起義,後奉周恩來命令於7月26日返回武漢,將起義的詳細計劃報告黨中央。8月1日,惲代英參與組織和發動南昌起義,任前敵委員會委員。
參與領導和發動八一南昌起義的,還有上海大學學生賀昌。1923年9月,賀昌進入上海大學學習。1927年7月,賀昌被周恩來指定為前敵軍委委員,與聶榮臻、顏昌頤一起提前趕到九江,聯絡起義部隊,開展起義前期準備工作。之後,他與聶榮臻一起在第11軍25師中工作。
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江西大旅社
從事政治和軍事工作——
20世紀20年代,馬列主義的教學、反帝鬥爭的實踐、平民夜校的開辦、五卅運動的洗禮讓上海大學學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政治工作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在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中,軍政治部以及師、團、營、連各級黨代表和指導員中都有上海大學的師生。
比如,羅髫漁任總政治部組織處處長、第11軍政治部代主任,梁伯隆任第11軍政治部秘書,李碩勳、陽翰笙分別擔任第11軍兩個主力師的黨代表,陳子堅任24師政治部主任,等等。
同時,還有一批上大學生擔任軍事主官。比如,許繼慎任第11軍24師72團團長,楊溥泉在起義過程中升任第20軍2師5團團長。
在革命委員會中從事各項工作——
劉峻山曾任中共江西區委書記,曾延生曾任中共九江地委書記,南昌起義時均為革命委員會下屬糧秣委員會成員,積極開展地方工作,為部隊籌措糧草物資。
羅石冰是江西吉安第一個黨組織的建立者、“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當時任革命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委員;高語罕、盛幼宣到南昌後在革命委員會擔任秘書,秘書長為吳玉章。
此外,還有一批上海大學師生受黨組織派遣從上海來到江西,南昌起義時參與地方支援工作。比如,吳振鵬1925年就讀於上海大學,1926年底被派往九江工作,南昌起義時任共青團江西省委書記,發動團員青年和群眾捐款捐物,後於1933年在南京犧牲,年僅27歲。
「心繫山河家園 志在救國圖強」
在八一南昌起義前後,上海大學師生心繫山河家園、志在救國圖強,經歷了革命洗禮,振奮了革命鬥志,更深入、更廣泛地投身為中國人民求解放、求幸福,為中華民族謀獨立、謀復興的歷史洪流之中。
第一,進步青年的燈塔,革命幹部的搖籃。
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是全國最早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校之一。以瞿秋白、鄧中夏、蔡和森、張太雷、惲代英、任弼時、施存統、蕭楚女、沈雁冰、田漢、蔣光慈等為代表的一批“紅色教授”,在課堂內外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他們還擔任《前鋒》《嚮導》《中國青年》等黨團刊物主編,編印教材、出版叢書,使上海大學成為近代上海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成為革命青年嚮往的“東南革命最高學府”。
同時,上海大學師生還參與了安徽、浙江、江蘇、江西、山東、海南、福建、陝西等地早期黨組織的建設,很多地方的第一個黨支部是上海大學學生返鄉後建立的。
北伐前後,廣東、江西、湖北等地急需大批幹部,黨團組織緊急選派了一批上海大學師生。葉挺獨立團一營營長曹淵、二營營長許繼慎,都曾就讀於上海大學。
第二,一手拿筆桿子,一手拿槍桿子。
五卅運動以來,上海大學師生積極參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在人民軍隊的建立和發展中建立了功勳。
上海大學是五卅運動的策源地,上海大學師生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中堅力量。特別是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中,郭伯和、顧作霖、林鈞分任閘北、楊樹浦和滬東、南市指揮。起義勝利後,侯紹裘、林鈞、何洛被選為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委員,林鈞任秘書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革命青年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文有上大,武有黃埔。”在黃埔軍校的創辦中,上海大學一批師生如邵力子、惲代英、蕭楚女、高語罕、張秋人、安體誠、施存統、陽翰笙、羅髫漁等,被抽調參加黃埔軍校政治部工作。
上海大學還是黃埔軍校第一期招生時的上海考點,許繼慎、曹淵、楊溥泉、徐石麟等人都是從這裡走向黃埔軍校的。在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的上大師生中,程錫簡、向滸、周文在、周大根、吳維中、李逸民等人都在黃埔軍校深造過。
秋收起義時,在起義部隊和湖南地方黨組織中,也有上海大學學生的身影。
比如,何挺穎參加了秋收起義和三灣改編,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不朽井岡英雄,千古人民功臣”。
又如,龔際飛在進行秋收起義準備工作時不幸被捕,在長沙英勇就義,年僅24歲。
第三,賡續紅色基因,矢志接續奮鬥。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海大學一度被國民黨軍警查封。但在思想偉力、信仰偉力的指引、激勵下,上海大學師生走向廣闊的戰鬥天地,走到工人和農民中去,描繪出激情澎湃的歷史長卷。
他們中,有英勇犧牲的烈士,有一流的政治家、學者、作家、劇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等,充分踐行了“養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的辦學宗旨,生動展現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
(吳銘:上海大學副教授;劉小花: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副研究館員)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內文圖來源:作者提供
來源:作者:吳銘 劉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