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和土耳其位於亞歐兩大洲的交界處,是自古以來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處。在遠古時期裡,希臘人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深遠影響了這一地區,之後,馬其頓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後在此建立起了橫跨歐亞的帝國。
到了近現代,盤踞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成為了唯一能夠和西方工業化國家對峙的非基督教國家,進入了歐洲大國的權力平衡體系中。
1923年,就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微之時,希臘和土耳其進行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交換,交換人口規模達200萬。那麼,這場交換到底緣何而起呢?人口交換對兩國到底有何影響呢?
一切要從3200年前說起
希臘是歐洲文明之源,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了文明。希臘人擅長航海、貿易和農業,並不滿足於固守希臘半島,而是以之為中心向周邊殖民。
希臘半島與土耳其的興盛之地小亞細亞半島一衣帶水,相距甚近。自古以來,在對外開墾土地和殖民的過程中,希臘就與小亞細亞半島國家頻繁發生衝突。公元前12世紀,希臘的邁錫尼王國就與小亞細亞的特洛伊打了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城邦時代,希臘眾城邦組成的聯軍與勢力觸達小亞細亞的波斯帝國也發生了大規模衝突,即延續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
特洛伊木馬
隨著城邦衰敗,希臘又相繼歸屬了馬其頓、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統治希臘人的時間最長,對希臘人的認同影響最為深刻。在東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希臘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7世紀開始,希臘語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在東羅馬帝國統治期間,1054年,東正教和天主教徹底決裂,東正教在東羅馬帝國確立起了影響力。所謂的希臘人概念很大程度上變成為了說希臘語、信仰東正教的東羅馬帝國臣民。
從395年建國開始,東羅馬帝國的領土就同時包括了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直到1331年,興起於中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東羅馬帝國在小亞細亞的最大城市尼西亞,在短時間內又佔領了整個小亞細亞,並以之為據點,開始進軍歐洲。1362年,奧斯曼佔領了希臘北部。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攻克君士坦丁堡,希臘人的精神家園東羅馬帝國徹底滅亡,希臘南部和愛琴海諸島也很快地落入了土耳其人之手。
奧斯曼實行米利特製度,以宗教為依據將境內各民族分離統治,宗教首領作為蘇丹的代理人,管理族群的稅收、勞役、兵役等事務,直接向蘇丹負責,比如希臘東正教的牧首負責管轄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在宗教領袖的管理下,希臘人得以延續了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和族群認同。
奧斯曼治下的希臘人
但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對非穆斯林族群採取了很多歧視政策。希臘人必須繳納人頭稅,經商要繳納額外的稅賦,各家各戶還要定期輪流送丁壯充實蘇丹近衛軍……種種不公不斷刺激著希臘人的復國夢想。
希臘起義軍和奧斯曼人作戰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極大地激勵了希臘人的民族解放意識,而此時,歐洲列強也急需打壓強大的奧斯曼異教勢力,支援希臘獨立一時間在西歐甚至掀起了文化浪潮。1820年代,在英國和沙皇俄國的支援下,經過8年多的戰爭,希臘最終實現了建立民族國家的夙願。
但是,這次建國是有爭議的。
希臘國王自稱“全希臘人的國王陛下”(His Majesty The King of the Hellenes),然而,在希臘建國之時,國內人口僅80萬,250萬信仰東正教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奧斯曼境內。即便是在歐洲部分,希臘也未能獲得傳說中的全部希臘領土,神聖之地奧林匹亞山脈、克里特島這些地方都還未進入希臘版圖。
希臘獨立
19世紀中葉以後,歐洲國際局勢經歷了新一輪的大變。隨著普魯士統一德國步伐的加快,一個強大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正冉冉升起,拿破崙戰爭以來歐洲大國間的權力平衡眼看著將被打破,歐洲國際政治格局逐漸演變為了英國、法國聯合對峙德國的格局。
在英法陣營的縱容下,不擅長打戰的希臘成為了歐洲的戰爭瘋子,沉湎於攻擊奧斯曼的戰爭中,大行“逞能英雄主義”,擴張本國的疆域,解放奧斯曼統治下的希臘人,同時對奧斯曼宣洩報復。此時的希臘已經很難與千年前的歐洲文明之源聯絡在一起,畫風變化太大。
1854年,打著希臘人千年以前開發並開化克里米亞半島的旗號,希臘的非正規軍主動攪和進克里米亞戰爭,結果全軍覆沒。
1897年,三十日戰爭,希臘戰敗,但在英國的支援下依舊得到了克里特島的主權。
1912年至1913年,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加入巴爾幹同盟和土耳其作戰,結果土耳其失去了其在歐洲的幾乎所有領土,希臘獲得了約阿尼納和塞薩洛尼基。
……
一場場戰爭的結果是,希臘和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的新仇舊恨不斷疊加,兩個民族之間水火不容。
冤冤相報何時了
一戰中,奧斯曼加入了德國領導的同盟國陣營,與希臘所屬的協約國陣營對峙。
戰爭期間,主張建立單一民族國家的土耳其青年黨製造輿論譴責大量希臘人充當俄國人的內應,以此為由對境內的希臘人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行動,在此期間受害的希臘人估計達70萬以上。
到戰爭結束,奧斯曼成為了戰敗國,按照“民族自決”原則,被強制歸還擴張中所佔領的所有其他民族的領土。
帶著大量希臘人遭到屠殺的新仇加舊恨,對奧斯曼帝國恨之入骨的希臘迅速地拿出地圖,開始進軍東羅馬帝國的東部領土。
得到戰勝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強硬背書,希臘順利進軍了愛琴海以東的小亞細亞半島,佔領了小亞細亞第一大港口士麥那和其周圍的整個愛奧尼亞地區。希臘軍隊一路燒殺劫掠,製造了4000多人死亡的梅內門屠殺慘案,還惡意縱火燒死3000多名費拉德菲亞平民。
1919年,奧斯曼蘇丹簽署了《色佛爾條約》,承認了希臘對愛琴海島嶼、東色雷斯的主權,而奧斯曼僅剩下小亞細亞半島中部和伊斯坦布林周邊的領土,幾乎行將亡國。
然而,希臘人並沒有得意很久,奧斯曼國內的局勢在這場戰爭後發生了變化,國內對腐朽落後的奧斯曼蘇丹統治徹底失望,長期累積的不滿情緒急劇爆發了出來。最終,土耳其民族領袖凱末爾領導推翻了奧斯曼蘇丹政府。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凱末爾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短時間內就開始組織對希臘的反撲。他領導的新政府毅然拒絕了履行《色佛爾條約》,全力向希臘佔領的地盤進軍,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成功收復失地。土耳其軍隊還報復式地對希臘人展開了大規模屠殺,希臘敗軍有的被逼退至海里淹死,有的在土耳其焚燒士麥那的大火中喪生。經過此戰,凱末爾在土耳其獲得了極高的政治威望。
希土戰爭中逃難的難民
而在希臘這一方,希臘人傷亡慘重,軍隊被宣佈解散,希臘國內政局因這次大敗陷入了動盪。從士麥那逃出的一群軍官在尼古拉奧斯·普拉斯迪拉斯的領導下組成了革命委員會,推翻了格呂克斯堡王朝的康斯坦丁一世。
很多希臘人的命運因這場戰爭被徹底改變,其中就包括英國女王的丈夫、前不久剛去世的菲利普親王。菲利普親王的父親是希臘格呂克斯堡王朝開國君主喬治一世的四子安德烈亞斯王子,安德烈亞斯王子在這場戰爭中擔任指揮將領,在戰敗後遭到了關押和嚴酷的審判。還是嬰孩的菲利普被裝入木製水果箱中,搭上英國軍艦,跟隨家人流亡他國,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菲利普親王兒時的全家福
大交換專案落地
1920年代的希土戰爭本身是土耳其獨立戰爭的一部分,波及面甚廣。被打得滿目瘡痍的希臘已經完全無法招架戰後事宜協調,只得求助於英法兩個大國。而土耳其這一方也在連年戰爭中疲憊不堪,外表強硬,內裡實則非常渴望停戰。
大國這一方也迫切擺脫戰爭。一戰後,以往熱衷於操縱小國來爭霸的歐洲大國也被戰爭消耗得精疲力竭,國內經濟困難、階級矛盾尖銳,東邊的蘇維埃已於1922年建國並開始影響歐洲的局勢,況且此時土耳其已經失去了絕大部分領土,已經無法對歐洲國際社會的權力平衡構成威脅,因此他們也迫切希望撲滅“巴爾幹火藥桶”的火星子。
希土簽訂《洛桑條約》
在英法等國的斡旋下,土耳其和希臘政府來到了談判桌前,簽訂了《洛桑條約》。《洛桑條約》不但確認了土耳其和希臘兩國的領土範圍,還創造性地給希土兩國間的深仇大恨構思出了一個非暴力的解決方案——人口交換。
《洛桑條約》包含了一份《交換居民專約和協定書》,列出了雙方進行人口交換的細則:
自1923年5月1日起,在土耳其境內定居的東正教居民,和在希臘境內定居的伊斯蘭教居民將進行交換。
可以免於交換人口包括:(1)1918年10月30日前在伊斯坦布林定居的東正教居民;(2)1918年10月30日前在西色雷斯定居的穆斯林;(3)伊姆羅茲島和特內多斯島上的東正教居民。
總的來看,這次人口交換的識別標準實際上是以宗教而非血統。按照上述細則,約150萬東正教基督徒從土耳其遷往希臘,約50萬穆斯林自希臘遷往土耳其。
遷移的路途非常艱辛,出現了很多人道主義危機,大量東正教徒在渡海時傷亡,還有很多人在途中感染疾病死亡。
被交換的人們啟程
東正教徒乘船迴歸希臘
大交換影響深遠
在政治上,這次人口交換促成了兩個單一民族國家形成。
人口交換後,希臘的穆斯林人數從20%下降到了6%,單一民族國家的形成消除了其建國百年來國內族群衝突帶來的社會動盪風險。
而在土耳其境內,非穆斯林人口比重從超過20%下降到了約2.5%,穆斯林人口占據了絕對統治地位,統一的宗教信仰有利於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整頓國內社會秩序。
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然而,在經濟上,希臘和土耳其兩國都可謂得不償失。
這次遷移之後,希臘的人口增長了約20%,獲得了大量勞動力(遷移過來的很多希臘人都是工商業者和工匠)。但與此同時,希臘政府也因為安置人口債臺高築。為了實現所謂恢復東羅馬帝國的理想,希臘國家初建便連年大規模對外戰爭,這個國家的財政基礎十分脆弱。從建國開始,希臘的大部分財政收入便一直被用於償還保護國(法國、沙皇俄國和英國)向其提供的戰爭貸款。由於缺乏工業基礎,希臘還大量舉債進口商品。1898年,希臘國家破產,靠英法等大國救濟渡過難關。稍喘口氣,安置自小亞細亞遷移來的民眾又讓希臘財政陷入了絕境。
迴歸希臘的東正教徒成為了難民
在落地執行人口交換的過程中,土耳其剝奪了東正教徒的私人財產,僅允許他們帶走隨身衣物和被褥,包括金屬物品、牲口、生產工具在內的其他財產必須原地留下,他們的房屋後來大多被遷移來的穆斯林人口占有。然而,扣押了東正教徒財產也並沒有讓土耳其人的日子足夠好過。連年戰爭加上屠殺事件頻繁,土耳其的經濟百廢待興。人口交換導致的百萬人口“赤字”和人口素質稟賦喪失對於土耳其的經濟恢復建設十分不利。
這次人口交換雖然對於希臘和土耳其國內局勢有利有弊,但在國際關係層面上是富有積極意義的。
在相關各方都被戰爭消耗殆盡的情況下,希臘和土耳其以人口交換卻的方式實現了和解,兩國進入到了休養生息,沒有再爆發大規模戰爭衝突,可以說,這次大交換給兩國長達百年的血腥互相報復畫上了句號,促進了巴爾幹地區迴歸和平穩定。一直到二戰,希臘和土耳其都主張中立,不主動捲入戰爭,畢竟戰爭已經給這兩個國家留下太多的傷痛。
Andrea∣地緣谷成員 歐洲歷史人文 區域合作愛好者
參考資料:色佛爾條約;洛桑條約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