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史是世界史最後的部分,也是最新的部分,近百年來的歷史正是它研究的內容。歷史本身和反映它的世界現代史學科的成長,都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程序相關聯。探討它們相互作用的歷程,是頗有現實意義的。
世界史上罕見的百年鉅變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近百年的變化是空前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20世紀初,第二次技術革命使電氣化、內燃機化日益普及,相對論、量子力學的誕生使科學革命從宏觀發展到微觀。20世紀中期,誕生了以核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20世紀末,又出現了以資訊科技為主的第四次技術革命。人類社會的現代化水平節節高,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極大改善。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有一般壟斷、國家壟斷、金融壟斷等形式。這一趨勢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危機、世界戰爭及生態危機。
社會主義從理論進入實踐。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改變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全世界工人階級聯合了起來。但是,道路是不平坦的。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但是,中國等國繼續將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亞非拉被壓迫民族的崛起。近代史上,亞非拉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現代史不同了。20世紀初亞洲覺醒,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接著是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形成,整個非洲取得了獨立,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社會不可忽視的力量。
國際關係的分裂與合作、戰爭與和平出現罕見狀態。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以往歷史上沒有的。百年內,國際格局發生三次變化,先是以歐美大國爭鬥為中心的格局,後是兩極對立的“冷戰”格局,再後是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相對抗的格局。
世界文化體育事業的大發展,各領域都有豐富多彩的新成就,出現人類知識的大爆炸。世界性氣候變暖、傳染病肆虐,環境問題成為現代史的新問題。
總之,各方面的歷史都顯示,在世界現代史上,世界迅速從分散走向整體,並向全球化程序過渡。
中國世界現代史學科的建立
共產黨的目標是解放全人類,故中外的共產黨人都十分重視世界史,特別是世界現代史。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李大釗在十月革命後不久,就向國人介紹此偉大的歷史事件。五四運動因列強在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歸日本而掀起,故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都十分重視國際形勢。1920—1924年周恩來同志在旅歐期間,寫了幾十篇通訊,向國人介紹國際局勢的新變化。當時的中國,大中學校雖已有外國曆史課,但主要是講西洋史。西洋史是沒有現代史部分的,連這一名稱都沒有。Modern History只是近代史之意,不包括現代。西方學者認為國家檔案要在幾十年後才能公佈,在此之前無法寫史,只能從事國際現狀研究。
1940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必須要了解現代世界革命史。延安的院校和團體當時都學習蘇聯黨史。解放戰爭期間,蘇聯的一些現代史著作開始在東北地區翻譯出版。蘇聯是世界現代史學科的最先開創地。它先是將1913年後的世界史列為近代史的第三部分。從1946年起,各級黨校最先將這部分獨立出來,稱為“世界現代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各院校都自發地取消了“西洋史”課程。院系調整後,1953年從上而下統一規劃,將“世界現代史”列為歷史學科的基礎課之一,並開始培養新人,組成專職的教研隊伍。
1957年,毛澤東同志赴莫斯科參加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大會,會議透過的《莫斯科宣言》認為:“我們時代的主要內容是由俄國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所開始的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以此為指導,1958年不少院校掀起了編寫《世界現代史》教學材料的熱潮。1962年,出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世界通史》,由於當時國際形勢的原因,僅有“上古部分”“中古部分”和“近代部分”(上下),仍缺“現代史”部分。不過,各院校經過十多年的教研實踐和彼此的交流合作,形成了公認的“兩段三線”學科體系,即以1945年為界劃分為“兩段”,以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亞非拉民族主義三型別國家分為“三線”講述。大家盡力貫徹毛澤東思想,克服蘇聯教材中的大國主義、教條主義及煩瑣傾向。但是,“文化大革命”使正常的世界現代史教研活動中斷了,即便有一些教研活動,也是用國際共運史、民族解放運動史取代世界現代史的教研內容。
世界現代史學科的創新
20世紀60—70年代,被壓迫民族掀起獨立運動風暴,三個世界逐漸形成,使得中外學者都不能不思考對世界現代史的研究。西方學者開始改變不重視世界現代史的狀況,美英等國開始出現全球史、當代史著作。它們新版的世界通史著作中也開始有了現當代部分,不過所佔的比例很小,而且仍堅持“比較文化形態學”的觀點,認為西方文化先進、東方落後、西方國家應當領導世界。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各學科的發展迎來了春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許多新理念的誕生,對世界現代史學科的創新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例如,要以開放態度實事求是地面對各國曆史、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充分認識全球化、多極化趨勢,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這些理念都使我們在研究世界現代史中的諸多問題時能夠作出新的表述。
改革開放的現實使學者們在重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時,能有更全面的理解。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等諸多論著中都談到,人類歷史有縱向與橫向兩種發展趨勢。“縱向”指的是社會制度從低階到高階的演變和相隨的階級鬥爭與革命運動。“橫向”是指各地區之間的聯絡,從分散到整體,使歷史成為世界史。馬克思指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世界現代史是人類實現了整體化的歷史、真正的世界史,在人類整個歷史程序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按照這一理論,將世界現代史的起點定在20世紀初,要比定在1917年或1913年更為科學。人類歷史的整體化程序是不斷變動的,整體化形成後又向高階階段發展,走向全球化。所以,關於世界現代史的分期、分段也應有所變化。關於世界現代史的下限,暫定在20世紀末為宜。世界現代史旨在講述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已經凝結了的社會實踐,它應當與研究國際現狀的學科有所區別。
1979年8月3—12日,在甘肅師範大學(今西北師範大學)召開的“世界現代史學術討論會”上,成立了“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其主體成員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世界現代史學人,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第二代學人也開始加入。到20世紀末,第二代學人成為教學科研的主力,第三代學人也開始出現在研究會的學術活動中。
20世紀80年代,吳於廑教授和齊世榮教授主編國家統編教材《世界史》,1992—1994年陸續出版,共計6卷,其中第5卷和第6卷為現代史。20世紀末,齊世榮先生又主編了4卷本《世界史》,其中第3卷和第4卷為現代史。這些著作都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整體化的理論為指導,僅從現代史所佔比例來看,就顯示出與西方學者的世界史著作截然不同。
與此同時,國內學界還湧現出了大量各具特色的世界現代史著作。僅就教材而論,即有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型別院校、不同群體需求的各種版本。此外,還出版了各種專著,對世界現代史中的許多重要問題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研究。諸如:一、關於反法西斯戰爭的研究,中國學者圍繞戰爭的起點、起因、性質,針對西方學者的觀點展開討論,出版了關於法西斯主義的專著,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這一問題拿到國際史學會議上進行討論。隨著研究逐漸深入,中國學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濟、文化和國際關係等問題都有了新成果。二、關於“冷戰”的研究,我國學者充分運用國內外最新檔案資料,對“冷戰”的起源、性質、演變、形態、終結等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觀點。三、關於十月革命再認識與蘇東劇變的研究,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和西方一度出現了全盤否定十月革命的輿論。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多次召開學術研討會,從外因和內因對蘇聯解體進行分析,充分肯定十月革命的歷史必然性與歷史意義。四、關於亞非拉現代史研究,中國學者講述了西方學者很少談及的民族解放鬥爭史,對獨立後的社會發展史也開始講述,特別是講述這些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五、關於現代科技文化問題,中國學者在新版的各種世界現代史教材中都開始有了介紹,這對文科學人來說是有難度的,但只要進行嘗試,就是學術研究上的進步。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關注世界現代史學科的建立、發展和普及,這一學科與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相連。在黨的關懷和指導下,世界現代史研究一定能創新前進,結出豐碩成果。
(作者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原副會長、顧問)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