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權
明朝內閣首輔徐階忍辱負重二十餘年“謹事嚴嵩”。在最終扳倒權勢熏天的嚴嵩,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之前又大膽啟用張居正,從而改變了明朝的政治走向、延續了明王朝的國祚,炳彪史冊,流芳百世。後代史書為徐階立傳,均稱之為松江華亭(今上海)人,這雖然沒有錯,但多遺漏或模糊了他在宣平(1958年撤縣,今屬武義縣)的一段經歷,而這段經歷對他的一生還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張廷玉等《明史·徐階列傳》雲:“徐階,字子升,松江華亭人。生甫週歲,墮眢井,出三日而蘇。五歲從父道括蒼,墮高嶺,衣掛於樹不死。人鹹異之。嘉靖二年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予歸娶。丁父憂,服除,補故官。階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穎敏,有權略,而陰重不洩。讀書為古文辭,從王守仁門人遊,有聲士大夫間。”史書記載的這段文字,至少有三處史實沒有釐清:徐階週歲墜枯井三日而蘇與五歲過括蒼墜崖掛樹不死,均發生在宣平而非華亭;“從王守仁門人遊”,是徐階在宣平完成了啟蒙教育之後:正德十五年(1520),王守仁門人聶豹出任華亭知縣,已從宣平回到華亭的徐階曾拜他為師,研習王陽明心學,而此時的徐階已年屆十八。
光緒《宣平縣誌》縣治城圖。
其實,徐階的出生地並非松江華亭,而是浙江宣平縣衙。宣平地處浙江南部的千山萬壑之中,明代隸屬於處州(今麗水)府,這裡的人民勤勞,民風古樸,素有“宣平老實”之稱。光緒《宣平縣誌》載:明弘治十四年(1501),松江華亭人氏徐黼出任宣平縣丞,“廉慎惠愛,卓有政聲”,後宣人曾“建祠縣大門內,祀黼,立瑞麟亭。”徐黼到任第三年(弘治十六年,1503),其妾於九月三十日子時在縣署誕下一子,取名徐階。
徐階少時多災多難。其父忙於縣衙公務,無暇顧及,徐階的一切均靠母親一人操持。母親因操勞過度,不久病逝,此時徐階未滿週歲。
徐階週歲時,因無人照看,剛剛蹣跚學步的他在縣署內玩耍時,不慎跌入一口枯井。待雜役發現將他抱上來時,已經昏死過去。大家七手八腳進行搶救,但無濟於事,小徐階仍沉沉昏睡。徐黼以為兒子已命歸黃泉,悲痛不已。但到了第三天,小徐階居然奇蹟般地醒了過來。
徐階五歲時,有一天,徐黼去處州府辦事,便帶上兒子去外面見見世面。終日呆在縣署的小徐階開心極了,父親在前面走,他在後面蹦蹦跳跳地跟著,看到什麼都覺得很新鮮。路過括蒼山,來到一懸崖處,徐階探頭往懸崖下看稀奇,卻不料腳下一滑,墜入懸崖。徐黼聞聲跑回一看,懸崖高達數百丈,深不見底,再也看不到徐階的影子。徐黼急忙與隨從繞道懸崖下面尋找,卻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忙亂中,徐黼抬頭一望,只見徐階懸掛在離地數丈高的一棵樹枝上!大家趕緊攀援而上,救下徐階,發現徐階只是衣服被樹枝掛破了一個洞,其他居然毫髮無損。
跌入枯井昏死三天居然生還,墜入懸崖又衣掛樹枝而不死,大家都覺得很驚奇:小徐階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徐階六歲時,其父在縣城迎恩門外三元宮設館延聘塾師,讓徐階入學啟蒙。徐階才智出眾,聰穎過人,宣平縣令蕭彥《瑞麟亭碑記》稱他“岐嶷不凡,過目成誦”。
正德四年(1509),徐階七歲。據《宣平縣誌》《宣平歷史文化叢書》等記載:徐黼奉命“移丞江西之寧都”。去任時,徐黼將“所育一子,留養於鮑家,初名鮑階。”後來徐黼因長子夭折,又將寄養於宣平鮑家的兒子領回,並恢復了徐階之名。此時徐階已經十二歲。
徐階不僅在宣平完成了啟蒙教育,而且在寄養鮑家的五年時間裡,時刻與宣平人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宣平人勤勞樸實、好學進取、忍辱負重的精神品格對他產生極大的影響,為他後來搏擊宦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徐階自十二歲離開宣平後,雖然再也沒有重回宣平,但他與宣平的情緣並未就此結束。嘉靖十一年(1531),身處被貶福建延平推官低谷時期的徐階,一往情深地為宣平縣城的雙門鄭家寫下了《正修括宣雙門鄭氏祠堂記》。宣平人民也沒有忘記徐黼、徐階父子,舊時奉他們為當地名宦,每年予以祭祀,曾先後建有徐公祠、名宦閣、報德祠、瑞麟亭等,其遺蹟今猶在。
關於徐階的母親,雖姓名不詳,也未能進徐公祠、名宦閣供奉,但民間一直流傳著她創制宣平豆腐圓的故事。相傳,有一次處州府太爺來宣平查勘,縣丞徐黼負責接待。小縣城既沒有招待所,也沒有飯店,徐黼只好叫自己的愛妾準備飯菜。徐黼愛妾一手抱著未滿週歲的徐階,一手提著個竹籃子上街買了一塊豆腐和一些菜蔬,再稱了兩斤豬肉,可回來的路上一不小心菜籃子掉到地上,把豆腐摔得稀碎。
回到家裡,徐階母親對著一堆碎豆腐,既不能切片也不能切塊,看來做家常豆腐、炸煎油豆腐都不可能了。於是她靈機一動,乾脆把豆腐捏得更碎,然後切下一塊瘦肉剁成肉末,再把肉末和碎豆腐揉在一起,搓成了十幾個豆腐圓。她把豆腐圓放進煮過肉的羹湯裡,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慢煮透,然後盛在一個青瓷大碗裡,撒上一些蔥花熟木耳,一碗別緻的菜做成了。
吃飯時,府太爺被那碗誘人的豆腐圓所吸引,舀了一個品嚐後,連聲稱讚,又問徐黼菜名。徐黼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道菜,一時答不上來。好在徐階的母親在一旁,忙答道:“這是宣平豆腐圓。”府太爺感嘆:“想不到豆腐還可以這樣做菜,好新鮮!好味道!”說著,又吃了兩個。因為有這道宣平豆腐圓,一餐簡單的便飯,讓府太爺吃得很開心。這還不算,府太爺回府後,又對同僚廣而告之,以致此後處州府有官員來宣平,就指名要吃宣平豆腐圓。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宣平豆腐圓由縣衙走進民間,最終演變成宣平的一道著名地方小吃。
500多年後的今天,當你走在宣平的大街上,仍然可以看見不少小吃店門口支著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爐膛裡燒著文火,鍋裡煮著半個豬頭或一整塊豬肉與數十個白白胖胖的豆腐圓,香氣撲鼻,誘人嘴饞。有人甚至會說,到了宣平如果沒吃宣平的餛飩、豆腐圓和油餅三大名小吃,就等於沒到過宣平。
近日,宣平人氏雷國強先生撰寫出版的《秦餘風味——武義傳統飲食文化》一書,詳細介紹了宣平豆腐圓的傳說、製作方法及獨特風味。從此,徐階母親創制豆腐圓的故事,不僅在民間流傳,而且也有了文字記載。
作者簡介:教授,發表或出版小說、散文、文論、專著200餘萬字,現居杭州。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