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往事一去不復返。自從攝影術面世以來,照片定格了一個個瞬間,為我們瞭解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且比文字記載更直觀、更生動。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組晚清老照片,我們一起尋找值得關注的歷史資訊。
明清時期文官衣服上繡禽鳥、武官繡走獸。照片中這位補服上的圖案是孔雀,我們據此可以判斷他的品級——三品。清朝三品文官,在朝廷可能擔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等等,在地方上可能擔任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各省鹽運使等等。
這次打拐行動發生在1904年,照片原有文字註解說:“林慶瀾公司護網江丙小輪,在外海拿獲拐匪二十三名,被拐男女小孩共計四十一名,分處寄養,招屬領取。”執行這次打拐任務的林慶瀾公司護網江丙小輪隸屬福州船政局,表明這次打拐行動是官督商辦。
作為省會城市,各地來往福州的人員川流不息,“拐帶”、“拍花”之類的誘拐事件層出不窮。一次打拐行動就抓獲拐匪二十三名、解救被兒童四十一名,足見此類犯罪之猖獗。
兩個年輕人長得很像,可能是兄弟關係。他們家客廳的佈置富麗堂皇,每一件傢俱都很考究,牆壁上掛滿的字畫顯示著主人的品位。這個家庭非富即貴。
李鴻章肖像照拍攝於1897年並由他本人題款,他的職級爵位和具體日期都寫得清清楚楚。當年他75歲,面部光潔潤滑,沒有一條皺紋,面板怎麼會保養得這麼好?我感覺這張照片在沖印過程中做過加工處理,磨掉了皺紋,正常情況下75歲老人的面板不可能如此細膩。
這張照片拍攝於1885年,是江西鉛山縣審理案件的現場。知縣大人端坐於公案上,文書、師爺、親兵、衙役等人站在他旁邊,平添了幾分威嚴氣氛;兩名涉案男子跪在地上訴說案情、聽候發落。知縣是距離老百姓最近的朝廷命官,常常被呼為“縣太爺”“父母官”。大堂的柱子上貼著一副對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此乃知縣大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這些工人正在炒茶,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水分快速蒸發,把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下來。炒茶灶三鍋相連,分生鍋、二青鍋、熟鍋,次第操作。“第一鍋滿鍋旋”,即在鍋中旋轉翻動茶葉,均勻受熱失水,使葉質柔軟,葉色暗綠;“第二鍋帶把勁”,即用力揉搓茶葉,使葉片皺縮成條,有粘手感;“第三鍋鑽把子”,即進一步做細茶條,使之緊細,發出茶香。
父子合影。
小孩子笑得天真無邪,憨態可掬。這位父親年輕不大,20歲左右。
母親穿襖裙、女兒穿襖褲,均十分寬大,把身體曲線完全隱藏起來。
與上一張照片中的母女相比,這一對母女衣飾上比較簡單,可能家境略遜一籌。我們不難發現她們在服飾、髮型等方面的細微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