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尷尬叫做我認識你,
卻叫不出你的名字。
比如,這是我偶像闞(gǎn)清子,
別鬧了,
人家叫闞(kàn)清子好嘛!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一些漢字哪怕我們認識,可出現在不同時代的人名地名中時,讀法又大有不同。不過不要擔心,本篇已經為你整理好易讀錯的國名、地名、官職名和人名,一起來看下吧!
國名
guo ming
龜茲(qiū cí)
龜茲(qiū cí),又稱丘慈、邱茲、丘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為古來西域出產鐵器之地。
高句麗(gōu lí)
高句麗(gōu lí),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韓國、朝鮮,中國及韓國、朝鮮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月氏(yuè zhī)
月氏(yuè zhī),亦稱肉知(rou zhi),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早期以遊牧為生,住在北亞,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這時,月支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南遷至今日中國甘肅及青海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
吐谷(yù)渾
吐谷(yù)渾,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古代國家。
吐蕃(tǔ bō)
吐蕃(tǔ bō),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康居(qú)
康居(qú),是在安息東北方、大月氏北方的西域古國。東界烏孫,西達奄蔡,南接大月氏,東南臨大宛,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王都卑闐城。北部是遊牧區,南部是農業區。南部城市較多,有五小王分治。自錫爾河下游至吉爾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帶。
葷粥(xūn yù)
葷粥(xūn yù),是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紀》、《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的上古部族,晉灼等人稱葷粥是匈奴在上古的稱呼,韋昭認為葷粥是匈奴的別稱。
身毒(yuán dú)
身毒(yuán dú),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範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地名
di ming
“不其(fújī)”
不其(fújī),初為山名,即今嶗山,後又成為縣名、侯國名、社名、鄉名。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置不其縣。
“天姥 (tiān mǔ)”
天姥 (tiān mǔ),山名。在浙江省天台縣與新昌縣之間。
“朱提(shū shí)”
朱提(shū shí),昭通的古稱。“朱提”先為山名,繼為縣名,再為郡名,後為銀名(朱提銀),文獻所載始自西漢,並沿用至唐初,持續了近800年。
“冤句(gōu)”
冤句(gōu),古縣名。一作宛胊或宛句,故城在今山東菏澤市西南。金時因城為黃河 所沖毀,縣廢。
“費都(bì dū)”
費都(bì dū),春秋魯國地名,在今山東費縣東南。
“吳惠(guì)”
吳惠(guì),東漢郡縣,由會稽郡分出。
官職名
guan zhi ming
閼氏(yān zhī)
閼氏(yān zhī),漢代匈奴單于、諸王妻的統稱。
僕射 (pú yè)
僕射 (pú yè),僕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
賈正(gǔ zhèng)
賈正(gǔ zhèng),古官名。掌管城市商業。調節物價。
洗馬(xiǎn mǎ)
洗馬(xiǎn mǎ),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馬。秦始置。漢時亦作“先馬”。秦漢時為太子的侍從官,出行時為前導,故名。
乘田 (shèng tián)
乘田 (shèng tián),官名。春秋時魯國設定,掌管畜牧的小吏。
臘人(xī)
臘人(xī),周代掌乾肉的官,見《周禮·天官》。
谷蠡王 (lù lí wáng)
谷蠡王 (lù lí wáng),匈奴官名。冒頓單于設定,分左右,位在屠耆王之下,管理軍事和行政,由單于子弟擔任。
人名
ren ming
嫪毐(lào ǎi)
戰國末期秦國人。秦始皇母親趙姬的情人。受秦國丞相呂不韋之託為偽宦官入宮,與趙姬私通,倍受太后寵信,被封為長信侯,與太后私生兩子,並自稱是秦王嬴政的“假父”。後因事情敗露,發動叛亂失敗而被嬴政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墨翟(mò dí)
就是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農民出生的哲學家,他做過木匠,善於機械製造,稱自己為“賤民”。其早年曾受過儒家的教育,是位博學多才的人,但是隨著後來的不斷學習,他發現儒家十分強調禮樂,主張厚葬久喪,不利於人民,於是便放棄了儒學,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學派。
米芾(mǐ fú)
湖北襄陽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
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曹劌(cáo guì)
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的後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十年,齊國攻打魯國,曹劌求見請取信於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國大軍,“一鼓作氣”的典故就是出於此。
万俟卨(mò qí xiè)
南宋初年宰相,奸臣。
公元1112年,考中舉人,初任湖北提點刑獄,依附秦檜,任監察御史。後在秦檜的指使下,和張俊等人聯合制造假證據,以“莫須有” 的罪名,將岳飛及子岳雲等毒死在大理寺監獄。今在岳飛墓前,他和害死岳飛的秦檜、王氏、張俊四人的鑄鐵跪像,跪在墓前,受盡後人唾罵。
樊於期(fán wū jī)
戰國末期將領。原為秦國將軍,後因伐趙兵敗於李牧,畏罪逃往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帶)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於行刺。樊於期得知後,自刎而死,以成功。
趙衰(zhào cuī)
也就是趙成子,春秋時期晉國之卿,謀士、戰略家、政治家、趙國君主的祖先。是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賢士之一。
從公元前656年起跟隨晉文公重耳十九年流亡生涯,在途中曾多次獻計協助晉文公脫險。公元前637年,晉文公回國,趙衰任上卿,封原地。前632年,趙衰隨晉文公參與踐土之盟,奠定晉國盟主地位。
李悝(lǐ kuī)
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魏國人。
在擔任魏文侯相時曾主持過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就是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餘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則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
他還彙集了當時各國的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不過現已失傳。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的影響都非常大。
除此之外,
你還知道哪些容易讀錯的名字呢?
可以留言與我們分享哦~
注: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