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些與哲學相關的書籍,總的來說,並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已經不大記得書裡寫過什麼了。
只是在遇到困難或者心情低落時會想起來曾經讀過的一些內容,尤其是“反者道之動”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我了很多向上生活的力量。
“反者道之動”出自於《道德經》,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觀點之一,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會走向他自己的反面。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無不體現著這一道理。
“反者道之動”,讓我在遭遇困難和不如意時,堅信最終一定會戰勝困難走出困境;也會讓我在經歷順境之時保持應有的警覺。
正如王德峰教授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講座中說:“正是由於反者道之動這一點,讓中華民族有了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是其他民族無法跟我們比的,什麼智慧?那就是在最黑暗的時候、在最艱難困苦的時候,中華民族保持著對未來的信心,因為黑暗即將過去,他一定走向自己的反面,光明一定在前面,所以我們這個民族偉大;同時他又讓我們這個民族在最輝煌的時候,保持了必要的警覺,為什麼?因為事情正要走向反面。”
讀毛主席的著作,只要瞭解中國革命的曲折過程和勝利史,就更會對這一點感受頗深,也感受的更貼切。
人只要活著,生活中就充滿著各種壓力和煩心事。
其實很多煩心事本身就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因為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依然無法改變這件事走向越來越糟糕的境地。
這個時候,不如就放手吧。只有讓這件事壞到底了,沒有下降空間了,也就觸底反彈、否極泰來了。
有些努力和補救,真的是於事無補,就像“鈍刀子割肉”,不但會加重痛苦的過程,甚至會推遲或者貽誤很多變好的時機。
能拿得起就要能放得下,在必要的時候推動壞的事情加速前進,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正所謂“快刀斬亂麻,下不了狠手擠不掉膿瘡”。
“反者道之動“讓我明白了要想長久保持一個事物,就必須要讓這個事物包含他自身的對立面。如果這個事物沒有能力包含住自己對立面的時候,那麼這個事物很快就結束了。也就是說,“矛盾是推動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老子說:聰明的人多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關係出了問題,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了,才能出忠臣。
正如這個社會提倡什麼正是缺什麼一樣。
人要活著,就要吃東西,吃東西就想吃好的,還要吃飽。但是吃得太多,就會影響健康,本來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變成有害的東西了,與要活著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所以為了保持健康,好好活著,就要在吃多少和怎麼吃上與飢餓感和“饞蟲”作鬥爭。可是等到哪天不吃也不餓的時候,那這個人可能也就活不了了,要消失了。
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會輕易因為主觀意願就能改變。年輕人記憶力好,精力旺盛,是學習的最好時期,可又是最貪玩的時期。等到年紀大了,道理都懂了,確實不貪玩了,可是腦袋又不靈透了。
所以說當好的記憶力和貪玩這一對矛盾消失的時候,學習的最好時期也同時就不復存在了。
“反者道之動”讓我懂得了要想得到一個事物,就要從他的對立面開始,想要強大那就要從弱小開始,想要走向高處那就從低處出發。反過來說,也成立。
這也就是美國的拜登總統難乾的原因,想要維持一個頭號發達國家持續領先世界那是相當難的。假想拜登這老頭接手的是一個世界末位的貧窮國家,以他的能力,哪怕就是真老年痴呆了,估計也能提升不少的名次,即使不提升,那也沒有下降空間了。
事物的發展就像一個拋物線,頂點也只不過是一個點,都是轉瞬即逝的。
正如《紅樓夢》裡秦可卿託夢給王熙鳳暗示說:元妃省親是賈家“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瞬息繁華時刻。風光總是短暫的,極盛之後,必然衰敗。
過年的感覺很好,其實“年”這個節點非常短暫,我們之所以感覺過年好,或許是等待和期盼過年的感覺好而已。
所以,當面對一個“爛攤子”時,也不必悲傷,其實這才是真正走向美好的開始。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當然也需要耐力。
應該去享受追求美好結果的過程,畢竟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
既然說“反者道之動”,假定有一物,到了極端,走向反面。那“極端”又在哪裡呢?
任何事物的發展,是不是都有一個絕對的界限,超過了它就是到了極端?我想應該沒有答案,也就是說並沒有這樣的絕對界限可以適合一切事物。
但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都會有這個一個相對的界限,比如老子在《道德經》裡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我想這個“驕”,是否可以看成到了極端界限的標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