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每個讀書人心中都有一座有仙的靈山,以求仕途不順時心靈有個歸宿。所以,也有很多人隱居深山中,把自己的一腔熱血揮灑在山水之間。就像歐陽修說的那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矣。“
實際上何止讀書人,山,實際上也存活在我們普通老百姓心中。比如,我們老丈人叫“泰山”;遇到絕境時,會感嘆”山窮水盡“;前途渺茫時,又說”山高路遠“;樂觀的人,會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放棄一些心愛的東西,會安慰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由此可見,山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既然山如此重要,我們自然要對它有所瞭解。比如,古人對山就有很多種稱呼,”巒、峰、嶺、嶽、丘“等都表示山,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巒,是指小而尖的山。如東方朔的”登巒山而遠望兮,好桂樹之冬榮“,就是指屈原登上了小山往遠處看,竟然發現桂樹在冬天鮮花怒放。如果是登山高山,自然看不到平地上桂樹的樣子。
峰,指高而尖的山。峰,更偏 重於山之高,所以才有”高峰“,”峰值“等表達高度的詞語。比如,世界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瑪峰“,而不能叫成巒或嶺。
嶺,本意是山道,後引申為有山道且可以登上去的山。既然是有道路且能登上去,自然不會高到人跡罕至,也不會險到寸步難行,所以很多小山都被稱為嶺。如“翻山越嶺”,就是人能跨越的山。
嶽,指高而大的山。嶽字最被被寫作“嶽”,從“獄”字,是指周圍被高山環繞,好像困在獄中一般。因此,古人在東西南北中五方中各挑出一座最高的山,稱為五嶽。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丘,小而低的山。一般的小土山,也叫小丘,或丘嶺。這個字比較冤,因為它犯了一個人的名字忌諱,所以兩千多年來,古人寫這個字時都少寫一筆,它的讀音也變成了“MOU"。直到近代才恢復為"QIU"音。甚至到了清朝雍正年間,以丘為姓的人,都被要求改為“邱”字。那個人,叫孔子,名丘,字仲尼。
這就是山的各種稱呼,以及它們之間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