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師”是國民黨軍獨有,由於各種原因其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嚴謹地說是不完全的。這種編制在抗戰結束後出現,那麼“整編師”究竟是一種什麼概念呢,他又和普通師存在哪些區別?
整編師是重慶談判的產物,在抗戰結束後,由美國出面調停後出現的一種編制。
熟悉這些的讀者一定知道國軍的“五大主力”,這五大主力當時的編制就包括“整編師”,分別是:新編第l軍、新編第6軍、第5軍、整編第21師、整編第74師。在各種史料記載中被我軍殲滅的“整編師”到底兵力如何。
整編師由來、國民黨編制史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結束了被十幾年的反侵略鬥爭,隨著希望的降臨,人民本以為渴望的和平已經到來,但是國民黨依舊蠢蠢欲動,對我黨虎視眈眈,想要在中國搞獨裁統治,蔣介石再次將目光轉回,企圖發動內戰,讓戰火不能輕易平息。
當時的美國想要培養一個親美的國家以替代日本,於是打算出面調停國共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扶持蔣介石來反共而已。
1944年9月,赫爾利以羅斯福私人代表身份訪華,後又接替高恩任駐華大使,其使命就是“防止國民政府的崩潰”,“支援蔣介石作為中華民國的主席與軍隊的委員長”,幫助國民黨“統一中國境內一切軍事力量”。
如果有內戰,是不利於蔣介石搞獨裁統治的。這一點在蔣介石拒絕“聯合政府”時就可以明確看出,但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和中國的利益,我黨選擇了讓步。
此次談判,我黨顧全大局,從中國的根本利益和人民利益角度出發,對於毛主席的到來,蔣介石很是洋洋自得,他曾在日記中記錄此事,把毛主席的到來稱為“應召”,蔣介石對毛主席毫不尊重,他從未將兩黨放在同一地位上。
蔣介石狂妄自大的表現也顯示出,其實此次談判更多是蔣介石的一個陰謀。
毛主席本可以派遣他人來重慶談判的,在前往重慶前的談判會議上,毛主席表示了自己為我黨和我國發展的堅定決心,毛主席已經意識到在重慶可能遇到的問題,面對蔣介石的陰謀詭計,必要有心理準備。
毛主席說即使被抓,被軟禁,也一定要去的,他在那裡是要做一些正事的。中國目前形勢不明朗,一家問題三家過問,形式上是自己解決問題,但其實美蘇都在干預,他們都不願中國打內戰,但本質卻不是為了中國。
國民黨之所以準備這次談判,就是打算以和平攻勢威懾我黨,並且耍些花招想削弱我黨的實力。當時為了儘快完成談判,讓雙方簽署協議,赫爾利向周總理主動提出了縮減國軍的想法。而這一想法也被我黨接受。
19日,在新一輪談判中,周總理提出願意做出一些讓步,原在原有的國軍比例和共軍比例上在讓步五個師,也就是國軍現有二百六十二個師,我軍縮減為四十三個師。但是對於這個讓步國民黨方面並不接受,並且越發得寸進尺。
在21日的會談中,國民黨只允許我黨整編軍隊的數目從原來的十二個師增加到十六個師。在當日的“談話紀錄”中濃濃的火藥味已經溢滿,談判桌上出現這樣一幕。
國民黨代表不斷否定我黨提議,對讓步也毫不理會,代表一員的王若飛怒拍桌子,氣憤地說:“那麼,中央將我黨軍隊都消滅好了。”
赫爾利為了儘快完成協議簽署,在當晚找到蔣介石,軟磨硬泡,終於讓蔣介石同意把中共軍隊的數量定為20個師。蔣介石雖然讓步,但依舊強調要中共直接承認此數目,不能再商量,並且不再提國軍軍隊比例一事。
赫爾利急於歸國,他連夜找到毛澤東提出了蔣介石的最後讓步,讓毛主席接受最後通牒。但不論赫爾利如何詭辯,毛主席不為所動,不接受這個離譜的協議,無奈地赫爾利只能第二天歸國,這個商議最終也沒有敲定。
在一陣火藥氣氛中“雙十協定”被擬定,雙方達成了協議。在協定中,我黨對軍隊數量問題又作出了巨大的讓步,從最初要求的48個師,已經降到24個或至少20個師,幾乎達到了蔣介石的心理預期。
協定中作出了國共雙方軍規定編制的決定,國民黨方面則接受了第一階段整編90個師的方案。
簽署協定後,國民黨於1946年在南京召開會議,擬定整編方案,並著手開始整編,在解放戰爭正式爆發前,國民黨完成了58個師的整編,也就是說國民黨現有五十八個整編師。
這些整編師其實配置並沒有太大改變,也沒有按規定進行裁剪,名義上是師,其實就是軍,就如整編74師,就是原74軍整編換名而來。
整編師的整體構架保持原有軍地構架沒有太大變動,在政變過程中,國民黨偷換概念把“師”換為整編師,為了保有更多的軍事實。
他們的整編部隊都沒有進行應有的軍事減員和縮減,唯一改變的只有名號,將軍稱為整編師,師稱為整編旅,規模不變,有的整編師的戰鬥力甚至比同等規模的軍兵力還要強大,武裝裝置更好。
這些整編師中,不同的整編師人數上也會不同,一個整編師下轄2-3個整編旅,一個整編旅下轄2-3個整編團。越是嫡系的部隊人數上就會越多。
整編師和普通師的不同,和普通師比起來,普通師不過下轄三個團,再加上師值單位和部隊,兵員不過一萬人。而較於整編師的三萬人龐大人數,確實差距較大。另外一點,整編師較於其他的編制部隊,獲得了更多的美械補充,擁有更多的高階裝備和裝甲。
總體說整編師和普通師戰鬥力有較大差距,整編師的實力整體強於普通師。在整編師之上還有整編軍,整編軍就是原集團軍,總人數有幾萬,最高時達到七萬餘人。
在當時的整編後的部隊中,並不是所有的整編師都像整編74師有那樣多的兵力和武器。也有個別整編師只有一萬人左右,配備的裝備也不是全新的美式裝備。
這些整編師規模小的原因,是源於國民黨的整體資源不足,能力與資金相差甚遠,無法組裝如此多的精英部隊。但是即使這樣,大部分的整編師都遠遠地超過了普通師,和國民黨宣傳的兵員削減完全不符。
在解放戰爭爆發後,國民黨的整編工作並沒有完全完成,軍隊編制混亂,既有整編師也有原先的軍。就像國民黨的原主力部隊都還是軍,如新1軍、第5軍、第18軍、新6軍。
這段時期整編師和軍兩種編制混合。而在這之前的土地革命與抗戰期間,國民軍一直沒有整編師的概念或者番號,但是國民黨的編制一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國民黨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一直沒有停止對軍隊進行調整編制。自1939年開始,在部隊編制方面國民黨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在本有的廿七年編制上陸續發展出了其他兩套編制由於軍隊的整理和改編。
但是這幾套編制也一直沒有達到國民黨的預期,相較於解放戰爭時期相差甚遠。
在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在作戰中一直表現不佳,而致使軍隊戰鬥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編制問題。國軍的編制鬆散複雜,導致指揮和協作有較大阻力。
國軍在戰前採用調整師和整理師編制,這兩種編制並不適合當時的戰爭局勢,無法適應戰爭瞬息萬變的應變需求。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1938年月和7月國軍開始分別實行了兩套編制,用以改編部分野戰軍、師,並一舉廢除過去以師為戰略單位的傳統,確定以軍為戰略單位,而這一點在不斷地更新修改下一直保留作為基礎。
這個編制以軍為戰略單位,師級的配備改原有的兩旅四團製為三團制,這種編制設計理念較原有的編制更有優勢,是一種全新的編制。
在軍政部設想中,經編制後的軍隊,在進行兵員和武器補充,統一各部門後,與敵人同級師團相比,會更勝一籌,兵力和火力上都更有優勢。
1939年至1941年,戰局進入穩定時期,國軍對全體野戰軍、師進行了著名的四期整訓。整訓的第一內容就是按照新廿七年編制對部隊進行整編。
按照整編計劃,國軍全部的戰略單位都將以新的編制進行改編,但是計劃未能如期完成,直至1941年結束時,只有三分之二的軍和師完成了整編,剩下的部隊仍保持不變。
這時期的四期整訓確實為國軍帶來了正面的作用,在整訓後,廿七年編制推廣到200個師,這是國軍部隊編制發展史上不曾出現過的整齊劃一。但是實力上,改編後的部隊沒有太大的戰力提升,負面影響更為明顯。
1941年4月15日,改編後反而更加縮水的戰力讓國民黨開始商議其他的改變方案,在會議上,《為另訂卅年軍師暫行編制表及其加強辦法案》,會議確定了新編制的三項原則:
第一點仍以軍為戰略單位;第二點步兵師需具備最低標準的防禦兵力;第三點是作戰地形要以山地為主。
新的編制將以卅年編制命名而其架構也將有別於廿七年編制的設計。
1942年1月21日,第二十六軍接到命令,按照卅一年加強編制進行改變,並且在月底前完成。
1941年底,顧祝同的第三戰區所屬部隊也接到相似的命令,除了第八十八軍和暫編第九軍按照卅一年一般編制改編外,其餘各軍、師都按照加強編制改編,全戰區在1942年2月底就完成了改編。
1942年1一7月,共計72個軍202個師按照卅一年加強編制調整,其餘20個軍43個師按照卅一年一般編制調整。至此,國軍各軍、師在半年內統一按照州一年編制改編,這是戰時國軍整軍中的一件大事。
1942年初短短數月間多數軍、師完成了編制轉換,這對於軍隊的持續作戰和恢復訓練較為有利。1939—1941年四期整訓只完成了200餘個師的廿七年制改編,尚存100多個師仍保留著戰前的整理師編制。
1942年上半年的這一次改編,用兩種方案將絕大多數的軍、師都統一在卅一年編制之下,將之前未能改編的部隊按照新標準予以整齊劃一,同時也是國軍編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國軍期盼已久的“編制統一夢”終於在此刻基本得以實現。
1944年10月起,新的一輪改編正式開始。1944年的修正卅一年編制可以說是對1941年卅年加強編制的迴歸,至1945年初相持階段臨近結束時,國軍120個軍、354個師中的絕大多按照此編制編成。
從1939年初至1945年初的6年時間裡,國軍經歷了廿七年、卅年、卅一年三種編制,但是到1945年的極力縮軍和遠征軍會軍,讓國軍獲得大量武器,在有利條件下,國軍擬定了新的編制舟四年編制,並於1945年在較大的範圍內進行推廣。
國軍的編制路觸底反彈,到重慶談判後的整編師表面改編,國軍的編制雖然已經穩定,但仍有不少的問題,國軍在軍隊編制上走了不少的彎路。
國47年末後編制中的整編旅開始恢復3個實編團;48年將部分3旅2團制整編師改為2旅3團制,另1旅轄3個補訓團名為後調旅撤回後方整補。
另在47-48年間又改編及新建部分整編師。48年9-10月間結束整編制度,恢復軍、師番號。隨著49年9月國民黨駐新疆部隊起義,最終結束整編軍制。
整編11師和整編74師
整編師大多是國民黨的嫡系部隊,屬於國民黨的中央軍,而暫編師大部分屬於地方武裝或者是地方軍閥的部隊。
其中比較為人熟知的整編11師,也就是換名號前的第十八軍。該軍於1930年建立,由陳誠任軍長,下轄第11師。此師1931年開赴武漢,將陸軍軍官學校成立的教導第3師劃歸該軍,改為第14師。同年,該軍調入江西,“圍剿”中央紅軍。
1933年2月,該軍下轄第11、第14、第43、第67、第94、第97師,共6個師。
1934年春,羅卓英任軍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該軍所屬各師,多擴充為軍。1938年至1945年,由黃維、彭善、方天、羅廣文、胡璉先後任軍長。
1946年夏,該軍改為整編第11師,由胡璉任師長,下轄第11、第18、第118旅。
同年7月,調至河南、山東進攻解放區。全師2.8萬餘人,美械裝備,戰鬥力頗強。1948年7月,由楊伯濤任師長。9月,又恢復番號。淮海戰役中,該軍被我殲滅於蒙城東北雙堆集地區。
第二個比較出名整編74師,該師的前身為1937年組建的第74軍。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日本投降時,空運到南京受降,歸首都衛戍總部建制。1946年改為整編第74師,由張靈甫任師長,下轄第51、第57、第58旅,共2.8萬餘人。
同年此軍調入蘇北,為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的主力。該師憑藉美式機械化裝備,氣焰囂張,驕傲異常,自吹“天下第一師”。
1947年5月,該師被華東野戰軍殲滅于山東孟良尚地區,師長張靈甫被擊斃。蔣介石為此在南京玄武湖為張靈甫修建“殺身成仁”的亡靈碑,把英國援助的一條巡洋艦改名為“靈甫號”,以示褒揚。
總結
國共內戰,美國規定只能有90個師,國民黨偷換概念換成90個整編師,實際是90個軍,整編師不過是軍地改名版本,國民黨的編制經歷過多種變化和改進,在1945年後才步入正軌。
整編師的改變只不過是改個名頭,不破壞原有的編制,足以見得國民黨政府的狡猾和對我黨和重慶談判的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