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臨海新聞網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這距離新中國成立僅僅一年,國內各項事業百廢待興,深受苦難的中國人民才剛剛開始新生活。為了守護這彌足珍貴的和平,捍衛這來之不易的疆土,許許多多的適齡青年應徵入伍,遠赴異國作戰,讓億萬中國人民挺直了脊樑。這其中就有許多臨海青年,許克勤就是其中的一個。
居住在古城街道塘頭路的許克勤老人今年已經88歲。雖然年事已高、聽力減退,但說起70年多年前的抗美援朝經歷,老人精神抖擻、聲音洪亮。許克勤回憶說,那時他在杜橋鎮的一家醫院當學徒,聽說美國在朝鮮發動了戰爭,他決心參軍入伍。沒想到,參軍過程中還遇到了些小麻煩。“當時參軍年齡要求在18歲以上,我只有17歲,不符合入伍要求。為了參軍,我就瞞著家人,偷偷給自己加了一歲。”
報完名回家,許克勤心情激動得久久不能平靜,得知情況的家人們卻是愁腸滿腹。由於母親去世得早,家中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子,父親對他參軍的事堅決反對。戰火無情,還要異國作戰,捨不得兒子的父親始終難以接受,再三勸他考慮考慮。當時,一起去報名的同村小夥伴在家人堅持下放棄了參軍。滿腔熱情的許克勤卻絲毫不為所動,一心要為保家衛國出份力。他說只要國家有需要,就一定要去。無奈之下,父親只得尊重他的決定。其實,他沒敢告訴家人,自己從報名那一刻開始,就偷偷地做好“為保衛國家奉獻一切甚至生命”的準備。
1951年4月,有著醫院工作經驗的許克勤如願成為抗美援朝志願軍中的一員,是連隊裡的衛生員。同年9月,許克勤跟隨所在部隊,奔赴朝鮮戰場。還未到朝鮮戰場,他就感受到濃濃的戰火味。“我們連隊行軍都是趁著夜色前行的,白天的時候找樹林或者掩體隱蔽起來休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躲過美軍飛機的偵查和轟炸。”許克勤說。
經過長途奔襲,他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龍城火車站,這裡緊鄰朝鮮首都平壤,是物資和傷員轉運的重要站點之一。許克勤所在的二十師一營四連共有120多名士兵,主要負責龍城站物資和傷員轉運工作。
前方戰事正酣,後方也危險連連。火車站上空,美軍轟炸機時不時飛來,扔下多枚炸彈。一瞬間,好好的房子成了斷壁殘骸,道路上狼藉一片。爆炸聲、哭泣聲、叫喊聲雜揉在一起轟炸,一次次衝擊著他的內心。他印象最深的當是1952年美軍對他們駐地的一次轟炸。“當時,飛機在他們的駐地一次性投下了四五十枚炸彈。幸好我們發現及時,躲進了防空洞。不過,等轟炸結束後,我們的衛生室已經被移為平地。”許克勤回憶說。
當問到許克勤怕不怕時,他說這種已經是家常便飯,沒什麼可怕的,只是他的醫療裝置沒了有些可惜。一天晚上,許克勤正在駐地休息,一架轟炸機趁著夜色而來,一通狂轟亂炸,其中一枚炸彈落到駐地附近,一名戰友不幸受傷。被震醒的他,趕緊跑過去,仔細檢視戰友傷勢。經過簡單的處理和包紮後,傷員被轉運去了附近醫院。
如此近距離地見證戰爭殘酷與生命的脆弱後,許克勤將心裡不斷累積的怒火轉化成努力工作的動力。不分晝夜,不論是否當班,只要有任務,他就主動跑上去裝卸物資,每天有使不完的勁兒。在他眼中,每一趟滿載物資的列車,都是一顆顆射向敵人心臟的子彈。他知道,只有將物資及時安全地轉運到前線,戰士們才能吃得飽、穿得暖,戰爭才有可能早日勝利結束。儘管不能到戰場前線去,與敵人來個正面廝殺,但是,只要好好完成自己的任務,守牢物資轉運的大後方,也能為戰爭獲勝贏得更多機會。
採訪中,老人向記者講述了很多戰場上驚心動魄的故事。說著,他拿出了一枚外形為正圓狀、四周的金色烤漆已經脫落的銀色紀念章,湊到眼前認真地看了看說:“因為我圓滿完成了交付的任務,政府為我頒發了這枚三等功獎章。”類似這樣的獎章,許克勤還有數枚,都是他參軍以來獲得的。儘管部分已經氧化掉色,但是在老人眼裡,每一枚都閃耀著歷史的記憶,見證著他那段光榮的歷史。
1953年12月,許克勤離開朝鮮,回國進入軍校學習。70多年前寫著“把青春獻給保衛祖國、保衛和平的偉大事業”座右銘的筆記本一直儲存完好,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說,自己仍是那個願為保家衛國豁出命的少年,他的心仍在為國家自由獨立而跳動。
本文來自【中國臨海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